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调研报告

信息类别:工作动态   发布时间:2019-10-21 15:57:59 点击数:

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调研报告

萍乡学院郭伟

教评中心党支部调研组

一、调研背景及其基本情况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效性对教学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何从课堂教学的现状入手,改善课堂教学,找寻导致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和探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建立自洽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我们地方本科院校深化内涵建设,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调研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对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进行调研,旨在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强化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言献策。调研工作主要分四步进行。

12019930--1015日,调研组向在校本科学生发放了“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调查问卷”,截止到15日收到有效问卷3440份。

220191010日,调研组组织专题讨论会——“怎样有效提高应用型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校级教学督导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320191012日,郭伟同志主持召开“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调研座谈会”,材化学院、机电学院及信计学院院长、副院长、教研科长参加了会议。

4)调研组根据调研情况,梳理问题,查找原因,研讨改进建议,形成调研报告。

二、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从问卷和调研结果来看,我校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及评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1.课程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不高。课程体系的构建偏向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符合度不高,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较少;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同行业企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课程内容还不能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调查中发现,有886名学生反映教学内容不具有实用性,比例达25.76%;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能力水平不匹配的比例为28.59%

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差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创新,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思路不够明显;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改革力度不够大,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缺少前瞻性;“讨论式”“案例式”“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全面推行。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总是能够灵活运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教师为28.32%,“有时运用”、“几乎没有”、“从来没有”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教师比例分别为27.45%2.88%0.52%;少数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由“照本宣科”转而“照屏宣科”,“水课”仍然存在,“金课”比例不高。

3.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思维转变不到位,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导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对实践教学进行教改研究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调查中了解到,教师布置作业的类型中,9.74%为论文型,仅有5.84%为调研型作业,其他都是较为传统的作业方式。对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够严,对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考核力度不够大。“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教师企业经历有限,在我校认定的245名“双师型”教师中,真正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只有33名,仅占13.5 %,多数为证书认定。

(二)有效教学评价未突显应用型课堂的要求

1.教学督导方面。部分教学督导人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习还不够深入,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理解还不够透彻。

2.评价标准方面。评价标准较为片面,注重知识性、规范性等易操作的指标,忽略了创新能力培养、应用转型的要求;分值比例也未向“有效性”倾斜,如依据OBE教育理念,从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学效果所占分值(20%)不够高;部分评价指标不好量化操作,如“学生对教学的综合反映好”等。

3.课堂教学方面。未能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评价,过多关注“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有效性。

4.实践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更多地关注培养方案的课时比例,而忽视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三)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效教学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够足,课堂参与不够主动,影响了课堂有效教学的效果。调研结果显示:在学习态度方面,多达40.07%的同学表示学习仅为达标;有6.48%的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处于盲目学习的状态;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不高,62.84%的学生“听讲但保持沉默”,82.26%的学生习惯用“点头或摇头”回应教师。

2.“以赛促学”的效应不明显,公共的或专业的学科竞赛覆盖面不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针对发现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的原因

1.原有基础与条件的制约。学校的师资与教学条件,一方面制约着专业设置与结构布局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制约着专业的内涵建设与快速发展。在从专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变过程中,教师从事应用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知识、能力还需要一个适应与储备的过程;本科专业布点和数量增加速度较快,工科类专业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设施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部分专业负责人思想还不够解放,对应用型专业建设内涵认识不够,对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缺少深入研究,对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层次理解,还在继续沿袭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2.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面对新的改革,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还存在畏难情绪;部分教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及时;一些教师仍固守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对课程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不深刻;有的教师受自身学科视野和科研水平的限制,教学内容仅局限于指定的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师的工程背景不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不够,也是影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3.激励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导向、激励、考评、奖惩等措施还不够有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经费支撑力度还不大;部分教师对应用型教学改革投入精力不足,还没有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存在依赖思想。

(二)有效教学评价未突显应用型课堂的要求的原因

1.由于从事本科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加上部分教学督导人员主要精力又投入到教学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学习、思考和研究不够,对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缺乏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由于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内容多、难度大,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质量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影响了质量标准制订的准确性与完备性。

2.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求评价标准具有灵活性和时代感,打破传统化、固定化的指标评价,鼓励具有特色和个性的教学活动,为师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条件及足够的空间。现行的评价标准较为片面,注重课堂教学情况,忽视了教与学的课外活动;注重考核教师的基本功,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效能的教学过程评价;注重教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运用效果。

(三)学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效教学的原因

1.“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是传统教学的普遍现象,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只关注教师“教”的有效性,而很少顾及学生“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不仅约束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而且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的厌烦和恐惧,对所学知识不能牢固掌握。

2.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不够。部分教师对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学生诉求缺乏广泛深入的了解、引导和研究;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不够,指导工作停留在学习指导上,学习指导停留在作业解答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等指导的自觉性、积极性不够。

3.通过学科竞赛能有效推动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因为有些竞赛档次不能很好地确定,因而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使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积极性都受到影响。另外,学校组织的公共竞赛和各二级学院组织的专业竞赛不多,激励也不够。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1.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要将“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内化到每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办学基础,突出办学优势;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全力培育应用型专业特色;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推进教师下企业锻炼工作;开展专业评估制度,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特色专业等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2.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关注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新课程;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整合教学资源,反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指导各专业建立体现本专业特点、富有生机活力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网络在线课程的利用率。

3.切实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确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为根本,以技术应用为切入点”的教改原则,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制定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设立专项基金,以项目驱动的方式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探索“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网络课程学分认定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开展优质示范课程建设;总结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经验,并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在广大教师中进行宣传、推广;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技术培训,引导教师在提高教学效果上下功夫,让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

4.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在实践教学中做到人人有职责、过程有内容、环节有保障、考核有标准;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经费投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不断更新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的机制;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减少验证实验,增加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度,让更多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坚持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严肃性。

(二)建立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

1.健全应用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要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应用型课程教学大纲,做到教学有目标、过程有内容、环节有保障、考核有标准。加强课堂教学过程控制,坚持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严肃性。

2.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配足配强教学管理队伍,充实教学督导队伍;强化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员做好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水平。

3.建立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有效教学”评价指标,调整评价项目和权重系数,详细描述评价指标;应用型课堂“有效性”评价应重点考核有效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建立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机制。要推动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共同规划、共同落实、互动融合;进一步做好教师联系学生制度,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指导中来,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各二学院围绕学科专业特色开展竞赛活动,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开展分类指导,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所成,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科研立项等措施,营造“双创”教育氛围;以赛促教,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促进课程改革;扩大竞赛的档次认定,以竞赛成绩冲抵相应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在赛中做,在赛中学,提高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促进应用型课堂有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