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2015年第1期(总第22期)

信息类别: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5-04-07 17:01:11 点击数:









 
 
 
 
 
 
 
 
 
 
 
 







 



 



 



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



 



2015年第1期(总第22期)



 



 



 



萍乡学院主办



2015年3月20日



 



 



 



目录



 



●政策法规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



 



●教育动态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教育部:允许大学在校生休学创业



☆全省高校章程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上海市召开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批试点高校工作总结会



☆我省将首次公布2014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
各高校就业率将一目了然



☆辽宁省5000余名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



☆朱永新建议取消教育部直属学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公开 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厦门理工学院三大举措深化校地互动



☆暨南大学全面实施“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



☆淮南师范学院: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渤海大学:随堂录像提高教学质量



☆2015年17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



☆江西省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不低于1.2万元



☆江西省政府正式发文通过《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南昌航空大学举行“我与校长面对面”座谈会



☆北华大学实习带就业培养模式见实效



☆我校被确定为省10所本科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2016年起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为“国考”



 



 



 



●学者观点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宜跟风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仍须警惕同质化



 



●研究专题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



☆试论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建设之路——以上海某高校为例



☆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以南宁学院为例









政策法规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



2015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公布《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2015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组织高校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研究制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3.做好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健全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管理办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订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试点,实施高校思政课择优项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组织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4.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紧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部机关、直属高校、直属单位、驻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研究制订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订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直属机关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及问题线索审查处置力度,加强招生、基建、干部任用、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7.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督查制度,强化重点工作过程监控,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受理工作机制。落实窗口服务单位首问负责制。制订《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综合治理,发布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年度监测报告。



9.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做好报备工作。加强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研究制订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10.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有关高校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启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教学应用。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6.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调整,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健全监管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领、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7.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校园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和《学位条例》修订。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师申诉办法》等规章。设立依法治教示范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



18.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订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建设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大赛、高校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19.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研究制订《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积极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的有机衔接。



20.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制订《督学管理办法》。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市、区)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做好专项督导。



21.推进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发布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教育标准制定审核办法,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核准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安全规范》。制定关于规范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校服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加快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启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发布部分职业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布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建立有关专业认证标准。



22.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



23.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继续支持校外教育,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指导家庭教育。



24.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印发《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制度。研究制订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及与社会场地、设施的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保险制度。推进国防教育。研究制订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意见,修订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5.改进美育教学。印发《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意见》,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开齐开足艺术课,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工作。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体系,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7.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各地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推动各地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做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28.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绘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展态势图,定期通报各地均衡发展情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一步健全机制,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帮扶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动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政策,缓解城市大班额问题。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研制《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研制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9.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各地普职招生大体相当,以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指导地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开展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30.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订行业企业办学指导意见,分类制订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修订相关教材。审定公布“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院校规范管理行动计划。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诊断改进工作。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完成第三批国家中职和高职示范校验收工作。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



31.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一流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继续推进医教、农教协同等协同育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推进医学教育分阶段考试改革试点,做好医学教育整体衔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产业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继续推进学位授权动态调整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面向自主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



32.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扎实推进“2011计划”,加快构建完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全面落实《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深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启动高端智库建设。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完善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策。组织开展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制订《关于全面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意见》。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3.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出台国家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办好开放大学,拓展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研究制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遴选工作。



34.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研制《<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做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宣传实施,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相关工作。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加强语言文字监管体制机制和监测平台建设,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和“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第18届推普周活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5周年宣传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办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开展视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强手语主持人才培养。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做好语言国情调查。做好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培训工作。



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5.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启动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国家教育经费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研究扩大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持。继续做好定点联系滇西扶贫工作。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织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36.继续大力推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指导重点大城市进一步落实就近免试入学方案。改进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37.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继续实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发布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启动起始年级教材编写。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订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特殊保障办法。组织开展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



38.推进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制订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意见。推进双语教育,加强双语教材和资源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各类专项招生政策。加强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建设合格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夯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科学发展。



39.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鼓励更多学生参军入伍。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实施“离校未就业促进计划”。完善学生就业信息和学籍信息沟通衔接,提高就业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0.落实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和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突出精准资助,坚决查处申请资助过程中的作假、冒领行为。落实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强化资助资金监管。推动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做好资助政策宣传。







教育动态



 



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光明日报12月30日报道,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教育部网1月8日消息,1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会议通过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进行一揽子修改的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增加了关于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学前教育等基本制度的规定,完善了高校设立审批、经费投入等管理制度,把部分高校设立审批下放到省级政府,强化学术委员会处理学术纠纷、学术不端等行为的作用,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并加大对非法招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制售假冒学业证书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责任人严肃追究责任。◇



 



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教育部门户网站报道,1月22日至23日,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讲话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多次到教育系统考察指导,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许多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日前,刘延东副总理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党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教育系统一年来的成绩,对2015年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指示和部署,为做好新形势下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依据。教育系统要深刻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袁贵仁指出,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这个主题,紧紧抓住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这两大战略任务,更加聚力攻坚克难,更加重视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统筹谋划,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呈现新气象,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推进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教育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教育保障达到新水平,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又跨出了十分坚实的一步。



袁贵仁强调,从2015年开始,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入第二个五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要重点做好9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化学习内容,联系教育实际,确保扎实有效,把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要落实到教材课堂头脑中、文化育人中、实践活动中、政策制度中,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公平中的紧迫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提高困难群体教育保障水平。四是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五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更大突破。要深入推进省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确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落实到位。六是大力提升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服务支撑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加强法治教育,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七是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要做好出国留学工作,加大来华留学工作力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强国家开放战略需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八是千方百计提高教育经费筹措能力和使用效益。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教育投入依法增长,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九是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对意识形态、反腐倡廉、基层党建、舆论宣传、安全稳定、作风建设等工作要紧紧抓住不放松,落实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作会议总结。他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贯彻落实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毫不放松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省级政府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制定并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杜玉波还对做好岁末年初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切实保障寒假期间师生安全,过一个节俭廉洁、风清气正的春节。



教育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江苏、贵州、北京、安徽、青海教育部门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教育部机关处级以上干部、直属单位负责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



 



教育部:允许大学在校生休学创业



京华时报报道,12月11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就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教育部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同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高校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向学生开放。实施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此外,还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教育部同时要求,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及时更新、按时报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9月份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12月底面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全省高校章程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江西教育网消息,3月11日上午,全省高校章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华东交通大学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地方高校章程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讨论交流了前一阶段高校章程建设的工作经验,并就下一阶段的高校章程建设作出了工作部署。全省55所高校的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共计120余人参加会议。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慧文出席会议并作工作部署。南昌航空大学、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就各自学校推进章程建设工作作了经验交流。



杨慧文阐述了高校章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高校章程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学校治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彰显学校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我省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我省高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推进章程建设、加快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杨慧文充分肯定了2011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来,工委研究室(厅政策法规处)指导和推动全省高校章程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指出,目前,全省章程建设在思想认识、力量投入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希望各高校在下一阶段章程建设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和克服。



针对新阶段高校章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2015年完成普通高校“一校一章程”高校章程建设的总任务,杨慧文要求,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内容要求、加快工作节奏、完善配套制度。要加强章程学习和宣传,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加强对章程实施的督促检查。要站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的高度,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精心组织力量,全面完成高校章程建设任务,为“十二五”收官之年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省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海市召开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批试点高校工作总结会



上海教育网12月16日消息,近日,上海市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首批试点高校年度工作总结会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召开。会议听取了七所试点高校2014年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对2015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巡视员李瑞阳、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以及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杉达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等七所首批试点高校的分管校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七所试点高校代表就2014年度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作了交流发言。李瑞阳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七所试点高校的工作成绩,对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为什么要推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问题作了分析阐述。他希望各试点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与教育综合改革相结合,重点是理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党政之间的关系、行政与学术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学院的关系。◇



我省将首次公布2014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



各高校就业率将一目了然



江西日报12月18日报道,记者从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悉,我省2014届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将于本月底首次发布,各高校就业率将一目了然。今后,每年各高校都必须公布当年度本科生就业质量报告,给报考学生参考,同时加快就业指导,让更多本科生顺利就业。



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实施的第三方核查结果,我省2014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5.82%,同比提高0.24个百分点。另外,本、专科层次就业率前十名专业“榜单”也揭晓,其中,工业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居本科层次就业率前三名,营销与策划、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居专科层次就业率前三名。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在9月底前在校园网上及时公布当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2014年年底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其他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要完成本校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各高校可在本校校园网、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其他媒体上,发布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也要在年底前面向社会发布当年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报告要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情况。◇



 



辽宁省5000余名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



辽宁省教育厅网12月23日消息,今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辽宁省内24所高校的5130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选修了本省精品开放课程平台的49门课程,实现了跨校修读学分。2015年,辽宁省将进一步完善学习平台、提高课程资源质量、开展教学方法培训等工作,扎实推进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持续推动各高校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朱永新建议取消教育部直属学校



广州日报12月16日报道,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朱永新在会上建议取消教育部直属学校,可以把高校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民办大学。



  朱永新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该再有自己直接隶属的学校,包括大学、中小学,可以把高校分为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民办大学。国内大学和中小学分别由各级政府举办,由教育机构管理、专业机构评价,由社会和专业机构评估、政府拨款。他建议教育改革应该把更多的民间力量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让民间智慧进入学校。把大学交给民间去做,股份制的,混合所有制的,尤其是可以转成民营的,吸引上市公司和科技型的企业,把他们的大量民间资本引入教育。政府可以投入购买公共产品服务的方式来支持民办学校,也可以通过托管的方式把公办学校交给民间来管理,因为现在教育行政部门既有自己直接管理的学校,同时也有其他类型的学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公开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中国教育报12月18日报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公开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转变。校长郑晓静说:“信息公开不仅是被动地等别人来问,还应该主动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不仅只是把决策结果公开给大家,还应该做到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



在利用信息公开网站、校园网等做好学校重要工作安排、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西安电子科大党委常委(扩大)会、校长办公会的决策信息,都会在学校信息公开网站、党政办公室网站上公开,让师生能及时了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进展。围绕“师生最关心什么、我最需要做什么”的主题,广泛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问需于师生,是西安电子科大主动做好信息公开的又一做法。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该校召开“相约校长”等各类师生座谈会17场,收集学校各方面工作意见建议400余条,并将这些意见建议和处理结果全部公布,主动接受监督。问计于师生,公开重要决策的过程和信息,是该校信息公开的又一个亮点。特别是在重要决策和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上,学校非常注重发挥各类专业委员会的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用。



在西安电子科大,凡是与师生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在提交决策前,都会通过教代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岗位业绩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省级先进推荐人选、教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在出台前都经过了10余次教代会团长会议的反复讨论,而像《本科生考试纪律与学术规范条例》这类备受大学生关注的制度,征求意见的讨论稿甚至发送到各班。今年5月,西安电子科大召开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举办各类讨论会70余场。与会师生最终达成“构建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打造电子信息领域的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共识,形成8项举措和5个行动计划。◇



 



厦门理工学院三大举措深化校地互动



教育部网12月19日消息,厦门理工学院坚持将学校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区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城乡协调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



区校携手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一是与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以“民办公助”模式成为控股单位,实行“一校双芯”、对口帮扶办学体制,实现场地、师资、设备等资源共享。二是探索以“托管”模式管理附属中专厦门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整合附属中专优势资源,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中高级技术人才。三是加快向应用技术大学“全国示范校”转型,做好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以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流通,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区校合作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一是推动建立区校联动合作机制,与集美辖区内厦工机械、现代时装、金龙汽车、路达工业等5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多形式产学研对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联合推动集美区工业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厦门市软件评测中心、厦门市文化企业服务平台等建设,共同遴选项目和机构进驻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是紧密对接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集美紧缺的软件信息服务、机械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人才;成立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共同组建厦门集美区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闽台区域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在“海西硅谷”建设、闽台校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专项对接。



多方联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一是与公安、综治等部门签订《共建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校区“平安校园”协议书》,牵头建立处置突发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协同解决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问题。二是发挥学校文体活动资源优势,走进周边企业、社区,创建文化创意示范基地,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学校文化活动,助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暨南大学全面实施“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



人民日报12月18日报道,近年来,暨南大学创建“三三三本科教学治理体系”,推进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凝聚了一批本科教学核心力量,建设了一批优质课程,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实现了从“本科教学管理”到“本科教学治理”的转变。今年8月,在广东省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暨南大学本科教学核心团队成员包揽了各类别第一名,代表广东高校出征全国总决赛斩获佳绩。两个月后,在教育部、科技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暨南大学参会的两个本科创新项目均获年会最高荣誉,分别获得全国“十大优秀论文”及“十大最具创意项目”两项大奖,连续第二年获得“双奖”。



教务处处长张宏这样描述这一体系的核心内涵:“围绕本科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课程和学生’,搭建本科教学核心团队、本科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教育计划三个平台,狠抓内涵建设;实施教风学风分级预警与处置系统、教师教学绩效测评系统和课堂教学辅助系统三套系统,狠抓教风学风。体系的出发点在‘发展’二字。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发展,这是教学治理体系的最深层内涵。”◇



 



淮南师范学院: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助推学校转型发展



安徽教育网消息,12月19日,淮南师范学院第六次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3年以来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部署今后两年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给予表彰;根据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深入研讨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对学校办学定位的支撑度和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推动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



 



渤海大学:随堂录像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报12月27日报道,从2014年10月开始,渤海大学的专业课上多了一台录像机,用于随堂记录课堂全过程。渤海大学为完善完全学分制工作,决定利用2年时间为全校专业课进行录像。所有录制课程制作完成后在校园网上公开,方便教师互相观摩、学生自主学习。该校教务处处长于忠党介绍,过去学校监控教学质量大多采用现场评课的方法,方法单一,也不够科学。现在,采取现场评课与网上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教学质量监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2014级学生丁磊说:“有了录像,老师不仅备课更加用心,而且仪容仪表更规范、板书也更工整。”◇



  



2015年17所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



江西教育网12月29日消息,2015年,将有17所香港高等院校在内地招生。这17所香港高等院校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珠海学院、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东华学院和恒生管理学院。◇



 



江西省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不低于1.2万元



人民日报12月30日报道,江西省财政厅、教育厅日前联合发布通知,完善普通本科高校财政拨款政策,对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按照在校学生人数,以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予以保障。从2015年起,江西对省属本科高校增加的财政拨款将直接列入各高校部门预算,由高校依法依规安排和管理,统筹用于人员经费、运行经费以及学科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江西省政府正式发文通过《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江西教育网12月31日消息,近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印发< 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对南昌大学试点工作的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组织保障进行了明确,至此,南昌大学综合改革步入“黄金时代”。



  《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面向国家、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协同推进原则。改革主要内容涵盖: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一流学科”;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创新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创新资产和后勤管理模式,提升综合保障能力等八个方面。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省政府专门设立综合改革试点协调小组,副省长朱虹任组长,省教育厅和南昌大学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省编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人社厅、省卫生计生委以及南昌市、新余市、景德镇市、上饶市政府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



 



南昌航空大学举行“我与校长面对面”座谈会



南昌航空大学网消息,16日上午,本学期第二次“沟通心灵畅所欲言”——“我与校长面对面”座谈会在南昌航空大学行政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副校长黎明出席座谈并讲话,教务处、工训中心、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50名学生代表围绕“集思广益,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学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各学院学生代表根据前期调研情况,分别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本科生毕业考核方式”、“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学习成果考察方式”、“实践教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综合素质教育”等七个不同方面进行了发言并提出了设想。黎明对学生代表关心本科教学改革、积极建言献策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对同学们提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详实的答疑解惑。他强调,学校下一步将继续加快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规范和加强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完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黎明指出,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等是学校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北华大学实习带就业培养模式见实效



吉林省教育信息网16消息,北华大学在“一线实用,落地生根”人才培养特色定位指引下,积淀并凝炼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主体特色。其中,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广和健全学生科研助理制度、构建和优化学生竞赛体系、深化和改进产学研一体导学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以实习带就业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主体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普及全校近80个本科专业,普遍惠及了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推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自2008年起,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就在巩固省内特别是行政区域内就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着手启动外省实习带动就业模式,先后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海南等多个省市建立实习点近20个,将大四学生的教育实习拓展到省域以外的经济增长迅速、教育发展蓬勃、就业机会较多的省份,一方面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发挥才干,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具体举措来看,北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为了将推展省外实习带就业落到实处,注重在每年大四学生实习前就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走访外省实习学校,确定实习学校接受实习生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署教师教育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二是对大四有意愿去外省实习的同学进行培训和考核,包括文明礼仪、班主任工作、说课讲课、团体心理训练等,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的大学生去外省实习。目前,通过走访、座谈、讲座和科研报告等交流形式,学院已经形成了高校和实习学校之间互助的工作模式,即学院利用高校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实习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科研项目建设和教师队伍发展;实习学校也为高校理论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并对人才培养提出反馈意见,让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有的放矢,及时改进。◇



 



我校被确定为省10所本科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江西教育网2月6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去年国务院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江西高等教育实际,省教育厅启动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申报。



根据各校申报情况,经专家评审,并报省政府同意,遴选确定景德镇陶瓷学院、南昌航空大学、新余学院、宜春学院、萍乡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工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作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我省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做到“四个转到”: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2016年起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改为“国考”



新浪网2月27日消息,从2015年下半年起,江西拟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2016年起,我省不再单独组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笔试。



据悉,从2015年下半年起,江西拟实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2015年上半年已取得我省组织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一门单科合格证(有效期内)的,应在2015年下半年参加我省自行组织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单科考试。2015年下半年考试成绩有效期只在2016年认定相应层次的教师资格一次性有效。2016年起,我省不再单独组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笔试,只有一门合格证在有效期内的人员,需重新报名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取得全部考试合格证明后方可申请认定相应教师资格。







学者观点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



杜玉波[1]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了系统阐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概括地说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要求,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我们既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又要分析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我国现在已经是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7.5%。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保障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也显著增强。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不等于“强”,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客观问题和现实差距。从深层次来讲,这些问题和差距都是由于发展理念不够成熟、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方式不够科学造成的。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缩小这些差距,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经验来看,都应当认识到老路是走不通了,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构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前些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在新常态下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



怎么认识和判断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最重要的有几个特征:一是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引导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二是从发展定位看,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三是从发展方式看,随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四是从发展动力看,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再依靠零敲碎打、缝缝补补过日子,必须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高等学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更加需要凝聚共识,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而不是一味扩规模、上专业、改校名、提规格。只有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作为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进入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要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而不是一味盲目攀高或求全求大。只有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才能真正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而不是拘囿于原有利益格局和固定模式套路。只有敢于和善于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而不是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办学。只有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总之,认识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日第2版)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宜跟风



朱士中[2]



 



目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350多所,几乎占据了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当下新建本科院校正在进行的转型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刻把握“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这三个根本问题,不跟风,定好位,实施全方位转型,推动学校自身由传统形态大学向新型大学(应用型品牌大学)的转型。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全面转型:



一是推动办学定位转型。现在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大多为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在教育实施中更倾向于实施学术型教育,更多倾向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实际错位。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把应用型大学作为自身的办学类型定位,突出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突出“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三个关键词。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同时,还要明确学校的性质定位,即: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明确专业定位,即设置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明确就业定位,即学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面向地方就业。



二是推动办学理念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核心问题是“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等问题,因此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自觉地在办学理念上由追求精英化教育向办好应用型高校转型,进一步树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新建本科院校应紧紧围绕“办好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主线,确立校地互动、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校地互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把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以“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引领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围绕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基本思路,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双能协同,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具体教学改革方面,应当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确定“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人才培养规格;抓好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建设,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突出课程的模块化结构;加强校本教材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深化考试方式改革,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多元评价,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深化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推行双导师制,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是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按照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次发展的建设原则,逐步形成自身的学科建设体系。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调整学科结构,使学科结构与学校定位、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学科建设贴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与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骨干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专业对接行业,立足办出特色,防止贪多求全,充分考虑考生及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改变过去“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的局面。专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充分考虑第一志愿“报考率”(考生及家长对专业的认可度)、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五是推动师资队伍转型。教师能否成功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成败的关键,应坚持以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多措并举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应通过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学生涯设计、教学能力校本培训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应由注重教师学术水平向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变,加强产业教师队伍建设。应加快本校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教师下企业、企业家进校园”工程和“教师业界脱产研修”工程,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鼓励任课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改造,提升应用研究能力。应考虑制定柔性聘用讲座教授、客座教授、课程特聘教师实施办法、技术技能型人才聘用实施办法,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应实施“教师国际化工程”(海外访学、留学),使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



六是推动教师科研转型。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这是应用型高校科研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应改变教师过去单纯做学术研究(为学术而学术)的局面,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开展应用型科研,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引导教师结合教学搞科研,结合产业搞科研,结合行业搞科研。



(转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3日第3版)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仍须警惕同质化



钱军平[3]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上升通道,力图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办学同质化、封闭化、重数量、重规模、轻质量等问题,旨在建立产教融合、产学融合的现代、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新一轮改革如火如荼,由此掀起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热潮。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基本围绕提高就业率和职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目标,这可能导致地方院校在转型发展进程中的新一轮同质化。为了尽可能规避新一轮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地方院校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起点是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但凡谈及转型发展,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则言必称应用,在加盟(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认证等方面争先恐后,并以获得资质、称号的多少作为新一轮学校办学实力竞争的重要参数,应用技术大学甚至有了地方高校“升级版”的称谓。事实上,转型并非是在业已存在的办学类型中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人才去向多元化、市场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向着体现分类、符合多样特征的方向转变。



  二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核心仍应坚守育人为本的底线。其实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应用型(以学做结合、学用结合、工学交替、教学做评一体化等为标志)人才培养,在传统的办学视阈中并非全然没有,只是在统包统分的招生就业政策环境中,供求矛盾、就业矛盾在体制内并不突出,在并轨招生的最初几年,人才市场逐渐发育与运行,就业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也并未凸显。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需求与社会的就业供给之间的落差渐呈加剧之势,这才引发了人们出于就业走向的考虑而将高校及其人才培养类别做出学术型和研究型、专业型和应用型的分野。其实,在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站队与选择上,不必强求分型划类,而要将办学和改革的注意力落实到人的成长上,关注师生的身心和谐才是硬道理。



  三是应用技术大学重点在内外部治理、结构协调与开放。应该看到,传统的大学在市场冲击下正发生多元分化,公司大学、跨国大学、虚拟大学、大学联合系统等,均给原本稳定的高等教育系统带来了应对市场冲击的治理难题。因此,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回归是近年来大学外部治理中的最强音。管理走向治理,意味着此前强调控制、终结式的静态结果管理模式,逐渐转向指向效益与效能持续提升的动态协同的过程管理,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回归也正趋于建构基于法律权威的理事会和行政体系与建构基于专业权威的教师体系。



  四是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难点在人的观念突破及行动障碍的革除。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转型是方向,但不是标准;转型是趋势,但不是规定;转型是抉择,但不是规避。转型不是行政指令下的一哄而上,而是学校对自身的传统、区位、条件、资源、文化、声誉等进行综合评判后做出的选择。因此,转型过程中要区别、分类对待,让每所学校既保持传统优势,又由此生发出新的增长点。



  总之,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既需要依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作为,又需要兼顾学校的区位、办学传统与育人这一核心指向;既要防范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和无所作为,又要警惕新一轮的外在攀比和同质化“幽灵”的复活。



   (转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12月29日第9版)







研究专题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的现状动因与路径



王维坤温涛[4]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产物截至20133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达324占全国877所普通本科院校的36.94%已在普通本科院校序列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20137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4226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顺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凸显办学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朝着应用技术大学的方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问题



2013年笔者参与了对江苏浙江辽宁等地一些典型新建本科院校的实地考察调研同时也查阅了大量新建本科院校有关的政策论文等文献资料笔者认为这些学校自成为本科院校以来在探索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非常普遍性的问题



本科办学经验不足办学定位模糊



新建本科院校多由高职高专升格而成从原来的优质专科变为本科阵营中的新兵”,这种变化就是高校的转型而在高校转型中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定位而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选择办学定位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把握第一种情况是将学校办成高职高专的放大版”;第二种情况是照搬照抄老牌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第三种情况是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盲目地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培养学术型人才办学定位的模糊导致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摒弃了原来的优势专业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大而全”,“千校一面”,难以办出特色



服务地方能力不强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



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地方院校办学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但是笔者通过考察和调研发现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的产业政策和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岗位需求缺乏准确的调查研究因此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缺失造成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差一方面不能培养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与教育服务导致其很难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缺乏实践实训环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研发生产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而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却离不开良好实践实训环境的支撑如果与老牌本科院校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实训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资金投入的速度滞后于学校办学规模扩张的速度与产业界实际在用的设备相比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比较陈旧实践实训平台和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许多学校为了节约成本用企业的实习实训来代替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由学生来向企业



支付实习实训费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能力培养



师资整体实力偏弱企业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就学校内部制度而言一些学校简单地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双师型师资的认定标准就国家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而言仍以学术评价为主不符合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此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存在政策上的诸多障碍以上因素导致应用型高校难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缺乏政策扶持办学经费紧张



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学校建设中去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受制于地方的管理体制再加上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政府提供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来自政府的生均事业经费投入远低于985工程”、“211工程等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无法满足地方本科院校的建设需求对于收入来源以学费为主的民办高校来说情况尤其严重这些因素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因



转型发展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当前阶段性问题的根本举措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高考生源下降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本科院校不断增加以及MOOC快速发展等带来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多方关注不少学校甚至沦为重灾区”。一方面社会对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批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不少人把矛头直指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许多院校热衷于学院变大学专科变综合并以复制重点大学的成功经验来指导学校的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不能走传统大学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结构中这种学术型大学比重过大而应用技术型大学比重过小的现状正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中突破重围位居同类型同层次高等学校前列必须依托行业和区域产业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战略要求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理论基础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将日趋区域化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深度参与一方面要对本区域应用型教育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围绕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专业布局培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接相匹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成为行业区域的技术中心深度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因此必须及时扭转失衡的高等教育结构鼓励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应用技术大学是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它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加快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扶持



高校自身



1.明确学校定位”,坚持面向应用



以产教融合为重心确立服务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注重突出专业技术与应用能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



2.做好两个服务”,促进校企双赢



两个服务主要是指既服务于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成长成才学校要将注意力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这种层次性的递进转变到打造为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力以及为学生谋取就业的能力上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内容应直接面向岗位需求强调真实环境下的学习重视技术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引进第三方机构评价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这些指标应该作为专业设置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应用技术大学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应用型技术创新以及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因此高校不仅要跟科研院所合作以借梯登高提升科研水平还要探索与企业行业之间双赢的合作机制以促进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3.强化三基一训”,完善四实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将现代技术对人才的规格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本科技术教育特点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建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在校期间应该完成的基本训练采取注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



此外应用技术大学应与企业开展合作合理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技术应用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四个平台尤其要重视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要科学设计与规划四实环节指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四个环节),在校内建立仿真企业的四实环境工程环境商务环境或其



他应用环境),使学生四年里能完成工程师或商务人才的基本训练



4.加强人才建设构建双师型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师资队伍结构应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复合型教授引领层),具有良好产业实践背景及高等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基础层),以及掌握产业前沿先进技术的工程师管理人员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队伍组成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体系。“是指明确队伍建设目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是指规范选聘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加大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人员的引进力度关注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吸引与保留;“是指通过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培训委派教师赴企业实践以及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其他应用型能力;“是指改革教师职位管理与绩效评估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政府层面



1.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标准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做好顶层设计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上给予明确定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组织开展如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广泛讨论和调研明确对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环境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完善配套政策明确各方责任



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予以支持和保障既体现政府引导作用又能保证高校规范发展第一实行高校分类管理结合应用技术大学特点调整完善应用型高校设置标准第二建立针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与流动制度在职称评审政策方面对应用类本科院校要由重论文向重实践能力应用成果转化上转变在教师流动制度方面需要打破企事业互相封闭的现状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支持企业有经验的知识分子到高校任教支持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任职第三通过制定奖励制度激发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比如可按生给予税收减免等以鼓励企业接纳学生实践与实习与学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第四建立符合应用技术大学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扩大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权由学校根据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工程技术甚至工艺领域自主设置专业



3.加大财政扶持推行示范引领



建议国家培育和树立一批应用技术大学的示范院校或试点院校),并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扶持以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应在两条线上并重一条线是985工程”、“211工程等研究型大学另一条线是应用技术大学的示范这些大学也要建设成高水平大学这两种类型的大学没有高低之分对于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示范的高校省级财政要保证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不低于其他普通高校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对办得好的高校要组织专家对其办学情况进行调研总结指导和提升并将好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使全社会了解应用技术大消除对应用型教育的偏见



(转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7期)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



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5]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重要使命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突出职业需求实践致用的培养导向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基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15年的实践探索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无论是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办学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导向及培养要求都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事实上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正在成为也必将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主体和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主体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绝大部分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与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基本一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是提高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良社会秩序稳定的国家都是实体经济基础强大的国家我国正处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将是定经济能否顺利转型和持发展的关键因发展大实体经济作为重中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效扩大国需求增加社会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业转型升级提高国家实体经济体实力的心要素在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实现国家业经济转型升级的



心要素在于提高国家论是建现代职业教育体还是提高国家都呼唤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受旧有体制机制制约既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也无法满足国家自主创新的提高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改革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和教育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实行分类管理加快特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均未建立高校评价标准不科学新建本科院校千校一面定位不准特色发展路径不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层次不合理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出发点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通过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彰显特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点在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尽管三者的发展目标一致但三者的结合不尽如人意概言之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和转型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办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举三得的战略举措



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是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需求一直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量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的本科高校初次就业率低于70%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同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问题业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不论是现代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不断应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正从劳



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企业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职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知识技能结构已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为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转型,势在必行。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我国相当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年来一直沿袭学术研究型大学的传统办学路发展忽视或放弃身地方性应用型的特质甚至关门办学按照种模式培养人才学科布局业设置脱离地方社会实需求重学生实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新建本科院校实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和转型发展方产业行业需求设和建设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可以解决学生的发展成才问题正体现了以学生中生为本的理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要任务



据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办学经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应重点围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增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做好以下工作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新建本科院校应按照产学一体化校企合的要求制定完善大学章程建立行业企业方位与学校管理学科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新型管理体制学校应建立董事),制定董事章程校级领导有行业企业人员参大二级院系自主建立院系理会制度和指导委员会制度学校董事系理会和指导委员会的成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其他办学方的比例不低于40%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终究还是要到每一位教师身上欧洲应用技术大学资要求必博士三年以上行业实践背景外聘师占50%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要促进教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转型为重点通过制定业教双师素质本标准建立教师到企业实制度产学和成效纳入师考核聘任升体系等一系制度设通过校校企合产学径方双师队伍建设平台通过企业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建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兼职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双师型专职教师的比例争取达到50%以上聘用优秀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争取达到20%以上的师资队伍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应实现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总模式分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就是要逐步确立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企业联动社会互动的工学结合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总模式”(或称之为合作教育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总模式),二级院系可以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化需要灵活确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分模式加强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注重传授专业最新发展前沿知识注重学生职业技术技能、“三创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力争实现毕业生创业率达到3%改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应逐步实现由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向应用研究为主的转型工科和应用文科应当实现向以毕业设计为主的转型争取75%以上的毕业论文应转向毕业设计同时要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工科和应用文科的毕业设计应当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主要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



加强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专业具有典型的行业性职业化特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紧密结合区域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以应用型课程教材改革为着力点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产业园),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有选性地重点建设应用性的优学科和特专业完善应用型课程



教材体系学校的学特



深化合作教育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分注重区域行业合作培养应用技术人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为一是应加强校地互动区域地方政府或行业合作培养人才二是应加强校企合作区域地方企业建立密的合作发展联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考核改革进专业行业企业就业职业紧密对进专业学科链与产业紧密对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三是应加强综合研究型大学的校际合作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是应加强国际合作国外大学尤其是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展学生交教师交课程交积极进国外优质高教资



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一例外高应用性科学研究正如那样欧洲升格后的科技大学最大的特之一是注重科研……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学校的科研同传研究型大学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研究包括学术前沿的研究但只少量分研究是应用研究同企业合作展产研发或技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逐步实现从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向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科研转型坚持应用性科研导向加大应用性科研投入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考核机建立以应用性科研和教学成为导向的职称评审鼓励师生企业校企合作校地互动展应用性科学研究重点建设一高质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进技术扩散辐射中心文化研究播中心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和服务区域经社会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有两条线一是普通研究型大学学术硕士学术博士一是普通职业高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是学术型高等教育后者是应用型高等教育者拥有同等的高等教育社会地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应为一方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方加强与区域中高职立交桥建设彻底打通中高职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职业教育渠道逐步建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主要举措



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涉及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服务面向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双师队伍科研导向资金投入校地互动国际合作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方面都要进行观念与制度的重构实际上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的建设工程要坚持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等原则统筹兼顾有序推进



理念引领坚定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



袁贵仁部长指出:“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有一个思想观念问题。”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涉及到职业教育等新的办学理念涉及到项目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涉及到招生制度”、“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等新的教育制度从招生到教学到就业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念与制度变革广大教职员工客观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因此在战略改革初期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一方面让广大教职员工明白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应用技术大学战略发展改革的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实施路线图实施方案改革的艰苦性和长期性以及改革的效益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完善改革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为下一步推动战略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



展是一项长期工作会碰到很多困难所学校的基础和面困难都不转型发展方式不刀切采取转型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基础不区域业化布局不学科与专业的发展方向不了各校战略改革的目的一就是提高服务区域地方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战略改革的一就是实施校地互动合作区域化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战略战略改革的重点和要任务要因校而异因此全国所有新建本科院校不可能使一个模式进行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在战略改革学校很有区域地方业经会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重新进行深入详细调查以此作为学校制定战略改革方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制度保障重视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体制机制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在战略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与应用技术大学适应的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观性系统性长期性学校应立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小组以校长或党委书记统筹规划战略改革二级院系应应的战略改革分支机实改革计划制上应重转型发展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改革措施的检查管理时解决改革过程中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避免流于书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与监督评估推动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利实施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自身下合积极筹建合性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区域职业技术学院区域行业位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集改革招生制度每年在招生总额外另从中高职中招生优秀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学校面应积极与区域各级政府搭各种合作教育大平台推进校合作发展联盟形成校地互动合作建应用型教学与科研队的保障机制上新建本科院校是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学校应摒弃要思想观念每年应设立转型发展工程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保障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利进行



内涵建设以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



新建本科院校应在转型发展中重发展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建设扩张向质量提的转着力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水平会服务能力要以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为突破有序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要找准突破个突破口既反映学校目前存在的要问题又能带动改革全局同时又相对容易突破容易见成效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应用型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突破口是应用型专业群建设制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应用型学科建设不发达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既重视学科群又重视专业群职业技术学院只强调专业群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方面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都比较弱与职业技术学院相比又都比较强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应明确强调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即把自己相对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捆绑发展跨学科与跨专业捆绑发展校地互动与校企合作捆绑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高成长性产业通过学科专业的重新整合建立自己的特色学科专业群



工作抓手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改革



推进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先建设哪些后建设哪些主要建哪些次要建哪些应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明确先后分阶段推进实施方案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实施方案是一个长期发展规划其最有效的工作抓手就是阶段性的行动计划”,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支撑转型发展工程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设计可以包括开展专业结构优化提升行动计划学科专业群建设行动计划应用型课程建设行动计划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应用性科研提升行动计划、“双师队伍培养行动计划应用型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行动计划服务地方行动计划等每个行动计划都应有明确的建设意义指导原则行动期限建设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执行主体和责任义务协议书等



综合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改革又是一项前瞻性战略性改革不能知难而退裹足不前更不能急功近利急躁冒进既要有大胆改革的勇气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定不移的决心发有心和持之毅力要有理性改革的智慧百折挫折心和多年艰奋斗的思想准备



(转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11期)



 



 



 



 



试论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建设之路



——以上海某高校为例



林尉天,刘晓保[6]



 



应用技术大学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类型特点和优势,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在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校属于这种类型。相对基础性、学术性高等院校而言,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产业行业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性,能比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龙头,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平台。应用技术大学要通过建设特色学科,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发展技术学科: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选择



技术学科,是一个在逻辑上相对完整和自成体系、目标指向技术活动领域(自然技术活动领域和社会技术活动领域)、涵盖范围大小不等、主要由基础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技术规则及经验所集成的技术知识体系和组织方式。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今天,发展技术学科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技术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



(一)发展技术学科是技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近几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我国重视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密切相关。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基础研究和工程研究,更需要技术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接近15%。在工业制成品中,我国已有超过13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世界上约30%的日用工业品为“中国制造”,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近几年更有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或收购外国企业,中国制造开始利用外国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但是,虽然我国制造的商品出口量非常大,但在世界市场上并没有相应的销售网络,品牌很少,定价话语权甚微。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70%,真正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虚假繁荣的背后体现的是核心技术缺



失、综合竞争力低下。“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2013—2014年)》(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3—2014)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技术储备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总排名为148个国家和地区的85位,而且呈下降趋势,比2010~2011年的78位下降了7位。而可用的最新技术更是在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05位,比2010~2011年的94位下降了15位”。这些信息反映出我国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科技约束”始终是“瓶颈”。原创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缺乏与我国技术科学的学科地位没有确立相关。因此,推动我国成为一个技术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在技术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必须确立技术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并通过发展技术学科为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二)发展技术学科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现有学位体系中除了理工两大门类之外,没有相当于技术科学学科的独立门类,尽管当前也存在一些有关以“技术”作为学科名称的学科,但这些学科有的既可以列人工程学科领域,也可以列人理学学科领域。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使得一些新兴技术学科不能名正言顺地发展,并进一步影响技术型人才培养。对此,北京大学王义道就曾建议性地指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来一直理工分野较清,专业划分过细,而不像西方著名大学往往按技术科学的要求来培养技术型人才,因此,建议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上把技术科学学科单列为独立门类,这不但有利于技术科学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颇为有利。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建立独立的技术学科体系,已经成为技术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的需要。



(三)发展技术学科是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发展的需要



由于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学科体系中始终找不到技术学科的位置,造成了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出现趋同现象,学科同质化导致高等教育办学的同质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需要具有技术教育特色的学科支撑。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并在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技术科学性质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学科。但这些院校在真正的学科建设中如果参照现有的学科分类标准,往往难以找到对应的学科类型。最主要的是,现代技术发展周期越来越短,新兴技术不断产生,并不断充实技术科学的内容,使得技术科学



的分类更频繁,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学科,而现有学科分类标准不但没有技术学科的门类,而且始终处于不变的状态,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具体要求。因此,对应用技术大学来说,不但学科建设的方向不明,而且即使移植传统大学的学科建设模式也难以达到学科建设的目标。其实,对综合性大学和工程性大学来说也是如此,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学科的建设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工程学科的发展在很多场合必须借助技术学科的研究成果,只有明确技术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确保各类学校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二、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的基本思路



对应用技术大学而言,学科建设不能盲从于传统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定位及服务面向,确立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面向行业、立足应用、服务地方”是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



(一)行业性



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行业性特征,首先,体现为要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以开展技术应用研究为重点,在研究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技术难题的时候,更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知识,进一步拓展新的学科生长点。其次,体现为要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基本路径,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深人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采取与企业共建、共设发展研究院等产学研联合体的方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知识的转化。



(二)应用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技术中的科学含量不断增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应用科学研究以及应用学科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制定R&D统计标准时,把科学研究划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研究。其中,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研究又统称为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是针对具体实际目的或目标进行的独创性研究,要求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需要,并为社会现实服务;试验开发研究主要是利用应用研究的成果,创造可供复制推广的技术手段或工艺服务等,主要表现为知识物化的过程,也就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基于此,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应用性,就是要主动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强化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研究,扎实开展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或技术服务,重视并努力促进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区域性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和创新知识,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社会。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地方性高校,其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长远需要,更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直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应用技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这进一步决定了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区域陛特征。



三、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技术学科的基本路径——案例剖析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后建什么学科以及如何建设学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上海某高校为例进行剖析,期望能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借鉴。上海某高校是2004年升本的地方本科高校。升本后,该校对办学定位作了专题研究,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传统,提出了“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并把学科建设始终作为突出特色、提升实力的基础,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的发展方向,研究制定了学校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学科建设。



(一)立足区域发展和行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



鉴于新建本科院校资源的有限性、学科基础的薄弱性,该校在制定学科发展策略时,实施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错位竞争战略,聚焦重点,力争在某个领域上创立品牌。该校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本校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聚焦上海先进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要求,特别关注制造业的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将学科建设聚焦在能源装备制造技术领域,重点聚焦火电、核电、风电等能源装备关键技术,突出技术应用研



究。经过几年建设,该校初步形成了以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学科群为重点,生产服务学科群和技术文化学科群联动发展的技术学科体系。在投人方面,该校聚焦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在



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投人。2012年,该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因长期聚焦我国风电技术研究,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成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风电工程硕士人才。



(二)校企合作构筑学科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该校认识到“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是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桥梁”,因此,该校充分利用行业背景优势,积极借助企业集团的丰富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校企合作搭建科研平台。近年来,该校与上海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结成产学研合作联盟,其中,作为校企合作最为密切的上海某装备制造集团(国内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之一),更是将该校纳人了集团核心科技创新体系。并在该校设立“xx集团中央研究院分院”,通过“分院”,校企合作建立了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专业服务平台数控技术服务中心、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中心、大锻件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该校还与上海某重型机器厂联合建立了大锻件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所,通过校企互动,使该校在大锻件制造技术研究领域有了较大进展,已获得国家重大专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2012年,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中心”在该校成立,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某重型机器厂共同投人约1亿元,着力打造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上海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校地合作致力服务地方。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该校把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根据长三角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主动出击、服务企业”的科技工作站。目前,该校分别与江苏靖江、浙江临安、安徽芜湖共建有3个科技工作站,并分别派出了科技特派员。通过设立科技工作站,促进了学校科技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找到了学校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对接的切人点和突破口。



此外,该校还探索和实践了产学研全方位、深层次、制度化合作的有效路径,不仅在学校和企业集团层面建立了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关系,还实施“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具体措施,通过校企双方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实习基地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来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



(三)强化教师实践背景,打造技术特色鲜明的学科队伍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为此,该校在《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队伍强校战略”,立足技术本科办学定位,发挥行业办学优势,通过“引智”与“培养”相结合的一系列举措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科研团队。在人才引进方面,该校立足重点学科,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度,重点引进符合新技术发展需要的技术专家以及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及团队。并根据学科发展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学术团队,致力于培养和造就杰出的中青年学术群体。与此同时,该校还十分注重校内教师培养,采用各种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具体包括:配备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教师担任导师,建立青年教师带教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



生产单位调研学习,帮助他们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挂职锻炼,为他们加盟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创造条件;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境)内外学习深造,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术水平等。



自2007年开始,为提升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能力,该校开始每年送出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挂职践习,并制定《青年教师校外挂职锻炼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青年教师选派、项目落实、检查考核、待遇奖励等都有明确规定,每年召开青年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总结会暨青年教师产学研能力培养签约工作会,总结表彰一批在产学研专业实践能力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另外,该校还派遣数位学科带头人或学术研究骨干深人企业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科研团队,直接开展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问题研究,由于得到企业欢迎,他们被企业兼聘为副总工程师、技术主管、科技项目带头人。



(四)健全学科管理制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该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学科组织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首先,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经费支持。随着学科建设规模的扩大,学科建设经费也在提升,以2011年为例,该校总投人1297.65万元,较2010年增长18.3%。其次,完善学科建设的制度管理。近年来,该校在已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订了“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及“校级重点学科评价验收方案”,实现了重点学科评价的“三个转变”即从年度评价转变为建设期评价、从定性评价转变为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只注重科学研究成果产出转变为从学科特色与优势、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科管理等七个方面对学科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同时,该校还制订了“二级学院(部)学科基础建设与管理办法”,发挥二级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某高校学科建设的案例剖析可以看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主,其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学科建设路径的差异性。但是,如下三方面是技术学科建设应着重关注的。



(一)建方向——以应用技术研究为根本



应用技术大学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和能级存在着巨大差异。各地区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技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又大量依靠进口。因此,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升产业能级,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方向。



(二)建队伍——以学术能力与实践背景相结合为关键



应用技术大学的区域性特点以及学科建设方向的确定,决定了其队伍建设必须通过“引智”与“培养”相结合的一系列举措,才能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科研团队。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一批了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走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之外,还应突破制度障碍,大力引进企业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领应用技术大学直接开展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问题研究,真正实现科学研究为行业企业服务。



(三)建基地——以行业共建实现双赢为目标



企业和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具有各自实施创新的动力和内在运行机制。尽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现状看,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才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选择。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是行为目标不同的两类组织之间寻求优势互补的理性选择。通过校企共建合作基地,一方面可以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高校自身也



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办学和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好地开展教育与科研工作,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从高校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通过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校企共建基地,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转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7期)



 







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以南宁学院为例



杨小凤[7]



 



南宁学院历经28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万人、千亩、本科”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到本科院校的转变。作为新升本的高等院校,南宁学院走什么路、怎么走,成为了学校重点考虑的问题。经过学校不断地论证,南宁学院决定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力推的区别于学术型、基础型的本科新类型,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处于职业教育的高端位置,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它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应用技术大学较之传统的本科院校而言,它对师资队伍的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具备相应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职业技能及掌握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本领。而要建设这样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就目前南



宁学院的师资队伍现状来说,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宁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及措施。



 



一、南宁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率低。



受自身历年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及办学经费等诸多因素限制,南宁学院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结构层次的发展上均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轨道交通、会计等热门专业教师缺口相当大,个别专业生师比严重失调;同时,呈现出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均不合理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中年人才断层,“双高”即高职称、高学历以



及“双师型”教师的比率低。



1.从教师数量上看,南宁学院现有教师600余人,学生规模13000人,生师比为21.67∶1,离教育部对生师比17∶1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占教师总量的61.8%,而年龄在36~45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仅占教师总量的20.5%。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人才断层的问题。



3.从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双师型”结构上来看,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18.64%;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含在职研究生班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20.58%;“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5.30%。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整体科研能力不强。



受教师不足的限制,老师忙碌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于学习提高,难以开展研究工作,呈现出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获得教学成果、省部级科研项目很少,而国家级项目更是未有零的突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自2010年以来,南宁学院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仅47项,获资助资金总额仅67.7万元,可见,南宁学院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十分薄弱。



(三)师资队伍中缺乏学科带头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南宁学院拨尖的专家、学者稀少,学术梯队还没有形成。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为适应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学校近年来招聘了大量应届本、硕士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从高校直接走进了高校,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市场的需求,无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南宁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以上问题,将成为它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道路的瓶颈,因此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二、对策



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有其独有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协调合作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学校应紧扣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这一素质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学校可从改变引进人才的方式和完善相关制度入手。



1.在引进人才的方式上,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改变学校原来只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发布招聘启事后等待应聘者来应聘的做法,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组织相关人员走出去,到国内高校聚集的地方,参加当地的人才招聘会,特别是研究生专场的招聘会,广招人才;并有针对性地深入到高校中招收人才。同时,抓好“骨干教师”引智工作。主动在同类院校或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中招纳学校急需的人才,并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或充分利用南宁市批准学校使用10个人员事业编制这一政策,将这些人才吸引到学校中来,以充实学校的人才队伍。



2.建立柔性引进人才相关制度,柔性聘请各类人才。作为民办高校,柔性聘用各种人才既是弥补学校教师队伍不足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柔性引进人才的相关制度,柔性聘用各类人才加盟到学校中来,从而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充分利用威宁公司及东盟投资区等大型企业、行业的有利资源,聘请这些大型企业中专业职业技能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广西、南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情况的,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门技能人才到学校来



担任兼职教师。其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人员,以兼职的方式来校担任兼课教师、兼职教授,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再次,聘请一些离退休的高层次人才来校任全职或兼职教师,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及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等工作。



(二)立足内涵发展,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努力优化教师结构。



针对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双高双低”(即年青教师、本科学历比重高,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的情况,学校应大力培养现有的青年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专业职业技能等各方面各层次上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培养青年教师,着重启动并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程。



1.启动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工程。把35岁以下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工作放到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学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鼓励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如考虑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学费津贴等,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及本单位师资队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派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



究生学历学位,从而有力地推动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2.启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入校后,在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对所有新聘教师实施“导师制”,即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由指



导教师指导他们听课、备课、讲课,带领他们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使他们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生力量。



3.启动“职称申报重点帮扶对象”工程。学校根据教师的学历、教学、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并结合教师自身工作的实际表现,确定职称申报的重点帮扶对象,特别是对扎根在一线工作、甘于清贫、热爱学校、干实事、有成就、业绩多的教师采取重点帮扶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培养,推动其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确保他们能尽快晋升到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4.启动“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参与企业相关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中掌握新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了解社会、市场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二是加强校内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对教师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鼓励各教学单位按学科专业相一致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合作,如与企业联合申报横向课题研究,使产学研得到有效结合;再如指派相关教师到企业,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开发研究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同时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前沿。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的各类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试,学校则从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及考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技能水平。



(三)狠抓教学与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没有科研的教学,只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无法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没有教学的科研,就会脱离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无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偏离办学的终极目的。为此,学校要营造“全员参与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制定与学校实际相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激励政策,与此同时,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促使他们力争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深入开展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为适应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学校要深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加快改革的步伐,努力创新相关制度及机制,为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利的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加强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制度建设,并将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意识、岗位职责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以此将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上来。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是孕育高校灵魂的过程,它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学校应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主体位置及其紧迫性,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子,为建设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师资队



伍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西、为南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转摘自《广西教育》2013年第12期)



 













[1]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2]作者系常熟理工学院校长。







[3]作者系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副教授。



 







[4]王维坤1972),吉林松原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温涛1962),陕西宝鸡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5]顾永安1967),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刘海峰1965),河南平舆人黄淮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陆正林1974),安徽池州人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哲学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6]林尉天(1962一),男,上海人,上海电机学院电气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科建设;



刘晓保(1966一),男,江西永新人,上海电机学院高等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技术教育。







[7]杨小凤(1976一),女,广西邕宁人,研究生学历,副教授,南宁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