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磨课取得最佳效果

信息类别:他山之石   发布时间:2019-09-05 08:32:05 点击数:

如何让磨课取得最佳效果

校长视野 2018-11-20

 

从中外比较角度看磨课

国外同行大多没听说过“磨课”这个词,他们经常对我国中小学常见的“磨课”活动感到惊诧。可以说,优质课赛课之前的“磨课”活动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参赛教师通常会现场执教一个从未教过的班级,上一堂精心准备的课,而此课并非参赛教师的个人“作品”,而是由教师群体合作“打磨”而成,融入了该群体对相关学科教学的集体智慧。这种课一般都要换班试讲多次,而同教研组的听课教师会提出改进建议,参赛教师反复修改、设计,以利再战。

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有两类活动效果显著:其一是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活动;其二是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想法的活动。

在社会组织方面,则需要建立并发展能以批判性、合作性的眼光来审视教学活动的专业共同体。相关研究表明,在强调个人主义、隐私权和自治的欧美国家,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相当困难。欧美国家教师之间一般不质疑他人的教学实践,观点有分歧时一般不会公开表达。而我国具有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建立这类兼具批判性与合作性的专业共同体。常见的优质课竞赛前的“磨课”活动即是专业共同体运作的典型形式。

“磨课”现存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磨课”的成功经验能否向其他的课迁移?很多教师怀有这样的愿望:“磨课”之后,所有同科教师都能“照虎画猫”,从而促进整个学科教学的高质量“操作”。但现实中,一些思维定势对相关教学活动也存在着限制和阻碍。

其一,必须执行的教学结构“潜规则”。例如,第一次讲课时,授课教师以四个相关问题的讨论导入教学: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引起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一圈是多长时间?最后才落到该课主题“地球自转方向”。学生答后,教师还会追问其想法的根据,总共历时近9分钟时间。其他教师反复建议缩短导入时间,授课教师则强调她的目标是让学生用证据说话,如果不这样深入讨论,可能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问题。但第二次试讲时,授课教师妥协了。这一改变的驱动力是导入时间的“潜规则”——“导入一般不超过5分钟,最好在3分钟以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凯洛夫教学五步法”对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这种教学法把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阶段性的分解,但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对课堂时间安排并无强行要求,课堂结构也允许“因课制宜”。“导入时间要足够短”这种要求其实并不一定合理,它导致“磨课”中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构潜规则发生冲突时,教师只能在无奈中退让。

其二,“磨课”的程式化趋向。随着听课人的建议不断被采纳,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渐趋缜密,也渐趋凝固,最后几乎不存在弹性空间了。尽管每次试讲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但在第四次试讲后,师生互动就变得可以预测了。因为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包括步骤、时间分配、形式,甚至语言组织,都被打磨得很精细,走向了程式化。

 

综上所述,“磨课”活动在我国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第一,在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各类教学细节的同时,应把更多时间花在解读不同学生的思维活动上,防止“磨课”后的课堂结构日趋僵化。

第二,应放弃打造“样板课”的幻想。在“磨课”中要强调学生永远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永远准备接受教学中的新事件带来的新挑战,与学生一起成长。

第三,评课的教学专家应当更宽容一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展示的空间,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允许多种形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