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2013年第2期(总第13期)

信息类别: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8 16:06:27 点击数:


 

 

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

 

第2期(总第13期)

 

萍乡学院主办                                         2013年5月13日

● 政策导读                      

☆教育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

● 名校理念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学……………………………………………………10

● 研究专题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综述……………………………………………………………………1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与完善创新……………………………………………………19

基于过程方法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研究……………………………………………26

● 他山之石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32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37

———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政策导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学校建设,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完善中央部属高校和重点建设高校战略布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校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导师的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考察等工作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制定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专项计划,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坚持自我评估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每5年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一次。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范围和力度,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5%。建立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行动计划。制定高校科技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学科,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都市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探索高校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做好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建一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构建服务国家需要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项目体系。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国际问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优秀学术网站。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推进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推进高校科研组织形式改革,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组织、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有重点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进高校科学研究评价办法,形成重在质量、崇尚创新、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组建一批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全球问题、热点区域问题、国别问题。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计划。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鼓励社会成员通过多样化、个性化方式参与学习。深入开展和规范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工作。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对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大学精神。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促进国际汉语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鼓励高校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研究数据库和外文学术网站。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推进分类考试,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高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范围,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方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知识+技能”录取模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加快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项目和艺术体育等特殊类型招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与名额补偿机制。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对纳入招生计划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综合定额标准给予财政拨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与奖学助学制度。依托导师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助学金,将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明确高校办学责任,完善治理结构。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法,加强章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坚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制定学术委员会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总结推广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组建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在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的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二十三)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十四)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加大省级统筹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各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类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合理设置和调整高校及学科专业布局。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核准地方高校的章程。完善实施地方“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政策倾斜力度,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高职学校。
  (二十五)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推动高校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实施留学中国计划,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以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团队。在部分高校开展聘请外籍人员担任“学术院系主任”、“学术校长”试点。推动高校结合实际提出聘用外籍教师比例的增长性目标。做好高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支持高职学校开展跨国技术培训。支持高校境外办学。支持高校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二十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特别是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制定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办法,完善高校科研学术规范,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二十七)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积极参与“千人计划”,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选择一批高校探索建立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  
  (二十八)完善教师分类管理。严格实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教学教师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情况。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规范教师兼职兼薪。加强高职学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依法落实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平等法律地位。
  (二十九)加强高校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全国高校发展和建设规划项目储备库及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完善办学条件和事业发展监测、评价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数字校园、数据中心、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完善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和红、黄牌学校审核发布制度,确保高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缓解青年教师住房困难。
  (三十)加强高校经费保障。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法保证生均财政定额拨款逐步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和调整学费标准。完善财政捐赠配比政策,调动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主动性、积极性。落实和完善国家对高校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建立项目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增加高校经费使用透明度,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转摘自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

 

 

 

 

名校理念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学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又译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中文简称巴黎高师)堪称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学。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小”,是指它的规模。每年,巴黎高师只招收大约200名学生,而全校师生加起来,人数也不过2000名。就是这么一个小的学校,却培养出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菲尔兹奖(数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法国总统蓬皮杜和两位法国总理,其人才培养效率之高,在全球也屈指可数。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795年,是世界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直接隶属于法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研究部,有着一流的研究机构和辉煌的学术成就,是世界上高等师范学校中最古老的一所。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历史几乎与法兰西共和国同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794年10月30日(法历共和三年雾月9日),国民公会通过法令,在巴黎设立公立师范学校——这是法国第一家师范学校。不过,受当时变化不定的政局影响,不久就和许多其他大学一起被关闭了。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了权。他十分重视教育,领导了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改革。1808年,他颁布法令,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将其办学目标改为培养国立中学师资;1810年,在原校基础上成立高等师范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1845年改名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从此开始了它的辉煌年代。《泰晤士高等教育》对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介绍是这样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被普遍视为法国最具选拔性和挑战性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很长时间以来它一直是法国的一个传奇。”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初始使命是培养“已受过实用知识训练的公民,使他们在各方面最有能力的教授的指导下,学习教书的艺术。”如果说传授“教学的艺术”曾是高等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的话,那么今天这一理念虽然仍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学校最新的章程指出:“学校(即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旨在通过在科技、文化方面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一批有能力从事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培训或中学教育的优秀学生。更广意义上讲,也培养一定数量的有能力服务于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公共事业机构和公私营企业的优秀学生。”

作为法国最著名的高校之一,无数法国年轻人都以能够进入巴黎高师为荣。由于它的招生人数太少,而报名的却有几万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入学考试的难度居全国各大学校之首。有意思的是,虽然巴黎高师招收的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但居然没有国家学历证书的授予权,不能给毕业生发放毕业证书。于是,那些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佼佼者们,在跨进巴黎高师门槛后,前两年还要到一所综合性大学去注册学习,以获取大学三年级学习文凭和学士学位;后两年则回到本校,在本校教师指导下准备中学证书教师全国会考和中学高级教师学衔全国会考,只有通过会考,才能获得教师资格。

就读巴黎高师是完全免收学费的,而且,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们就成为“实习公务员”,除了拥有优裕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外,每月还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补贴(最新的数字是1200欧元)。在四年学习期间,他们还可享受两年的停薪假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去国外深造。作为条件,学生们在毕业以后,必须为国家企事业单位服务六年。如果不能为国家公立机构服务,则需偿还在校期间所享受的助学金及其他费用。

目前,巴黎高师共有6个文科系和6个理科系,分别为:哲学系、历史学系、古代学系、语言文学系、社会科学系、地理学系;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球大气海洋学系。在每个系科里,都有不同的实验室和教学服务单位。高师的传统学科是历史、地理、哲学、古典及现代文学和社会科学,学校为学生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Agrégation),同时也为校外报考教师资格的考生提供培训。学校的最初目标是培养师资,但现在已经扩大了学校的功能,使学生的出路更加多样化:既培养师资,又培养研究性人才,既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又为产业服务。

高师的教学特色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鼓励文理渗透,让理科学生得到人文学科的熏陶,辅以坚实的外语根底,文科学生也接受相应的理科培养,扩大知识面,开拓思维空间及分析模式;其二是特别重视外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特殊学科中掌握相应的语言工具。除英语外,高师开设了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汉语、俄语、捷克语、希伯莱语甚至波斯语。文科图书馆是各人文社会学科的大实验室,它自然也对理科学生开放;其三是推崇知识自由,高师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与大纲,根据学生的的特点及新学科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高师学生每年有上百个专题研讨会、专题讲座和学术讨论会,文理学生交叉举行:文理主题相互补充。这种培养自由形成了高师学生特有的“典型的非典型性”。

巴黎高师作为集科研与文教于一体的公立机构,其宗旨是“优秀的思维方式”与“优秀的教育机制”结合且相得益彰,为科学工作培养人才,为教育系统和国家行政单位、企业、事业机构输送人才。在所有高等学校中,它是唯一一所文、理并行不悖的综合性学校。这种平衡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在法国可算是家喻户晓,尤其是对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们,这里既是知识的海洋,又是科技发展的温床。

 

(转摘自http://edu.sina.com.cn/a/2009-12-04/1105182116_2.shtml)


研究专题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综述

曲海舟李硕豪[1]

摘要着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跨越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构建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势所必然通过对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文献综述可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陷研究方向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理论的研究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略)

(1)全面性(2)全员性(3)全程性

(4)系统性;(5)可行性;(6)目标性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机制

(1)明确的监控目标(略)

(2)专职的监控组织(略)

(3)高效的信息系统(略)

(4)科学的评价结构科学的评价结构必须是过程的规范性控制和结果的实效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包括准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还应包括随机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完善的监控职能明确监控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监控内容,将监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个人,使有关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6)阶梯的循环运转。“建立一个闭合的监控循环,即找出教学质量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对策执行对策检测效果将监控经验制定成标准进入下一个监控循环。”

 

当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探讨

没有建立独立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

何李来等人通过比较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指出:由于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使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得非常薄弱[

监控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江昌勇等人提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深蒂固,较少地融入质量管理与监控意识管理者忙于应对繁忙的行政事务,对质量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缺乏了解和研究,而在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乏力又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依据模糊不清,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很容易受到复杂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从而造成监控者和监控对象的隔阂和对立,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陷

李俊等人提到:现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控制度,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其他各项制度之中并且相互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

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研究者普遍认为: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不可能只依赖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万事大吉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单一,并且评价体系人为成分较重,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部结构错置

研究提到:本该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激励机制被置于从属地位,而本该居于辅助地位的约束手段却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以约束为主激励为辅的机制严重影响了教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各环节人为限制过死,缺乏活力

3.缺少教学质量的奖惩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由于没有体现对高质量的褒扬和低质量的批评,更没有在招生计划投资项目以及拨款数量方面体现出教育质量高者优先的原则,再加上管理人员普遍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的信息缺乏决断和落实,限制了高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直接削弱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

4.传统评价机制的局限性

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反馈环节,研究者纷纷提出传统的评教制度存在的局限性:(1)评价专家组构成不合理专家组的学术结构工作背景结构年龄结构评价经验结构不合理,评价的主力没有定位在多次参加评价活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上,并且对所评的学科专业缺乏针对性(2)评价的主观性强,无法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实现真正的客观化(3)评价内容陈旧由于长时间不进行修改,评价的内容不能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科发展相适应,评价的结果对教学改进的应用性差(4)评价指标体系中遗忘了两个主体:高校和大学生在实际评价活动中理应占据重要地位的高等学校大多数疲于被动应付,主体性丧失而大学生的就读经验,要么被师生比等数据掩饰,要么被简单化为单纯的学业成绩,出现质量主体缺位的现象过分量化崇拜,高校囿于过分细分与死板的量化考核,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是否完整试卷批改是否规范等细枝末节上,是非科学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教学评价中过分的量化崇拜只能导致数据上的弄虚作假

监控过程的不平衡性

周印利认为: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独立监控,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且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监控较少;对理论教学环节的监控较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张恩忠等人认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执行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监控不足把监控的对象指向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监控学生学习情况时,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核,而对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较为松弛李俊等人认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相对微观,主要关注具体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因此不仅要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实施监控,还要兼顾其他相关工作,保证高校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

监控内容的专业性不够

何李来等人认为:大学专业的分化如此明显,因此大学本科的教学质量监控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实施专业的质量监控然而大多数高校在本科教学监控体系的构建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分化的需求,实行对全部专业具有普适性的监控体系,没有专业针对性,也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殊性

反馈不力

陈慧等人认为,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大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没有建立质量监控的动态适应和过程预防体系,导致不少高校仅仅注重教学的执行和检查过程,信息的反馈及其在管理和决策中的运用相对滞后,造成监而不控的现象[12 ]李俊等人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运行做动态追踪,结果显示: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过程跟踪不到位,数据处理片面,问题解决缺乏效率,调控措施无法彻底落实,使得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难以实现

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余小波等人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一是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确立,数量主导的发展思想和实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二是以促进激励服务为重点的思想还没有在质量监控中得到充分体现教育及其管理的对象是人,同时教育管理也是由人实施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育质量管理中,企业管理模式常常不加区别地被引入教学质量监控中,重管理规范控制,轻引导激励促进。”

 

完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思想方面

1.强化质量意识

邱容机提出了几点合理建议:第一,强化质量意识,发展学校内部的质量文化,落实质量管理把好质量关第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重点做好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检测反馈过程调节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教学质量管理发挥最佳效益第三,优化学校的质量宣传教育系统,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

2.融入人文理念

传统的以约束为主的管理侧重于行政权力的运用,人文观念淡薄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融入人文理念,发挥监控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突发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提高监控主体的素质和责任心

研究者发现:监控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影响教学质量监控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选择与丰富其管理经验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在监控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措施方面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个具有合理内部结构严密通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当是包括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问题反馈的闭合系统,是教育现代化对高校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在教学层面的具体体现邱容机提出:将本科教学监控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收集分析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并保证三个系统有机统一信息畅通。” 施晓光认为:坚持持续的质量改进,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以为高校自身及其顾客提供更多收益为目的,在整个组织内采取旨在提高各项活动效益和效率的措施。”韦巧燕提到:减少学院之间的无效竞争,强调学院之间的共振效应与共生效应,增加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互补性,使各类别学院的教学功能相互配合协调,在整体上实现整个高校内部教学系统功能的优化。”

2.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各项职能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因此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突破传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对象相对局限监控内容专业性不够等缺陷,一方面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监控在监控学生学习情况时,不仅强调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还要兼顾对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此外,在充分考虑专业分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专业的特殊性,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

3.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不可能只依赖于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万事大吉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总结如下:第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成符合各个高校实际的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制定包括教学规范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质量评价标准第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在评价方案的制定方面要紧紧抓住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素质培养等进行测评第四,合理控制评估质量一方面选择与培训评估专家多向发展,避免专家成为只靠一套冷冰冰的量化指标打分的机器人;另一方面,吸收师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参与,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更加公平

4.增强反馈力度

监控结果的反馈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如若仅仅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改进和完善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监控结果的反馈不力,就不可能及时调整体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周印利提出实施360 度反馈,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员问卷调查领导听课等制度,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反映教学过程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陈娇等人通过研究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提出建立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体系,对每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使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的适应性”。

5.完善经费投入制度

缺乏经费支持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在这方面的研究中,邱容机提出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的具体实施步骤:第一,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在保证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逐年增加经费的投入,使实践教学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能运行顺畅第二,加强高校的其他硬件建设,投入一定的经费保证教师学生的正常教学和活动场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第三,建立内部经费管理机构,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提高经费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研究的实践性不足

通过对研究者进行身份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人员是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只有少数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欠缺从所得的研究资料来看,由于对教学实际环境的认识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管理学知识和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实践性不足,难于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加强研究的实践性是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研究思辨性不强缺乏理论支撑

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各高校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目前研究中,理论深度还不够,多数研究人员还只是把质量监控视为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热衷于具体模式体系的建立或借鉴引用国外模式并且研究人员对提出的几种模式体系都没有做出合理的理论说明,概括性不强解释力欠缺,不能完全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实际因此,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研究的理论支撑,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奠定基础

研究具有局限性

纵观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虽然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项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各项措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并且没有对构建的各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动趋势进行探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结合各监控体系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探讨为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需要运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转摘自《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第4期)

 

编者寄语:

自1999 1 月,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到2012年入学率已超过适龄青年的15%。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的保障如何有效地统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上文是作者对最近六年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帮助人们了解这一研究概貌的同时,试图发现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关于未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笔者认为第一,教育部建立了宏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应该把其作为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从监控组织监控内容监控目标监控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考虑,建立立体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第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与调控的力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监控体系的活力,充分调动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与教学质量相关人员对教学质量监控的热情,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与完善创新

黄家庆,黄宇鸿[2]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监控机构欠缺完备的体系层次欠缺全面和科学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质量文化环境没有形成体系建设跟不上学校的转型管理队伍跟不上学校层次的提升质量监控偏离教学管理目的其对策一是建立由专门监控机构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二是建立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准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立对影响教学质量各类资源实施监控的机制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五是引进ISO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监控机构

完整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目标监控措施信息系统和组织保障等部分组成而组织保障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缺少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不能有效地运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是由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和班级构成多级、多层次的监控组织,根据各自的管理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对不同教学环节实施系统性的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新建本科院校都有较齐全的管理机构,为了迎接教学质量合格评估也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如教学质量评估办,教学质量管理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等,但这些机构基本上是教务处的下属机构或依托教务处来统辖质量管理的。由于教务处承担着教育教学运行职能,同时又负责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必然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况且,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教务处能包办得了的。它需要一个专门的质量监控机构来进行组织、协调、安排,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及其下属机构或依托教务处的机构来实施,缺少专门质量监控机构的组织、协调、安排,即使各部门、各院(系、部)负有相应的质量监控责任,也只能是在制度上或理论上存在的工作职能而已。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监控机构的问题。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欠缺完备的体系层次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应该是多部门协同、各级组织负责、全员参与,形成既密切联系又有层次的体系。然而,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虽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教学运行一条线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但教学质量监控却没有确立校、院、系(部)、教研室二级或三级督导制,形成与教育教学运行既对应又分离的监控一条线一般而言教学质量监控往往只是在由教务处组织的学校层面的活动)、教研室既没有监控机构院系领导又认为院系的主要功能是组织教学缺乏开展质量监控的积极性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方面很少主动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等着学校对其评估监督和调控这样就形成了院和教研室承担教育教学运行职能学校教务部门或教学督导负责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这么一种现实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欠缺全面和科学性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在沿用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即主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监控教育教学运行过程而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众多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则较少关注如没有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办学条件进行评估监控造成一些专业不讲条件想上就上制定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围绕监控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管理的而极少是监控教学质量保障的硬件建设的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少或只”,监教学运行教学管理不监教学质量保障的投入与条件的建设监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的实现不监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师生比经费投入等在现实的监控中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控目标仅限于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而没有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必需的硬件列入监控范围没有把办学条件达标和

实现教学现代化也作为监控目标陷入以活动监控替代质量和效果监控的误区重视教学活动过程监控却忽视教学条件保障的监控把质量目标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抛在一边违背质量监控初衷使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得欠缺全面和科学性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失的原因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多要素构成的系统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失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质量文化环境没有形成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任务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它的实施需要规范而良好的质量文化环境一方面在高校内部要建立正确的质量观明确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营造质量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在正确的质量观指导下提高监控队伍的素质构建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然而新建的本科院校往往在质量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如一部分高校只为通过教学合格评估而进行质量监控接受性被动性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缺乏主动性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广西又承担了较重的扩招任务有的升为本科的时间不长教学质

量监控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本科教学管理经验和研究观念上的守旧和学校监控制度的不到位诸如此类问题未能形成良好的质量文化环境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2.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跟不上学校的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一所专科学校升格或是由若干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也有由中专和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它们都有由专科学校向本科学校转变的过程相当部分还要实现由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转变这些转变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的转型以及与目标相对应的培养过程培养质量保障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不同导致本专科院校在许多方面产生差异例如专科院校学校的决策权力比较

集中教学系和教研室作为教学的微观组织仅仅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决策自身决策权有限而本科高校学校的决策权力分散重心下移大多实行二级或者三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教学系在课程安排师资引进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权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监控者应主要由校)、教研室等多个层次构成但是新建本科院校一

般只是在学校层面上建立教学监控机构而教学的基层组织通常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监控组织机构如此显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跟不上学校的转型

3.教学管理队伍跟不上学校层次的提升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要求不只是简单的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而是要在办学内涵上有质的飞跃然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不少是在原来专科学校领导班子基础上调整而成的中层管理队伍也是原来专科时人员为主专科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不大工作任务比较单一主要的功能是教学学校的大事要事由学校领导班子去思考策划职能部门及系部单位的中层干部照章执行按要求落实即可升本后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升整个管理队伍跟不上发展需要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如有的学校领导层在本科办学内涵的建设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能力不足中层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能力弱工作能力有限等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问题缺乏研究遇到事情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对外界社会环境的变化

反应不及时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把握缺乏准确性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滞后于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和发展也就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实施带来了困境和偏差

4.教学质量监控偏离教学管理目的

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存在着教学质量监控偏离教学管理目的的问题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应付外部评估和对教师评定排序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如何利用质量监控来明确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未能从系统的组织结构特定学科的条件和标准等方面来考虑质量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只重视课程的质量和教学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基础设施学术环境与文化建设的质量如此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目的的异化把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监控对象把质量目标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抛在一边违背质量监控初衷很难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和创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失的对策

   1.建立由专门监控机构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由专门监控机构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监控功能的根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建立由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学生会四个层次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学校层面设立质量管理办公室教学督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教学评估办公室等机构专司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协调安排的职能解决教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二级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依据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部署和评价指标标准开展评教评管评学工作教研室设立教学质量监控员监控员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小组成员负责教学安排教学运行教学研究和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学生会成立教学信息小组中心),聘任学生为教学信息员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核实向有关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通过四个层次和不同

的方面组成的系统采用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日常评教评学评管工作不断完善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2.建立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准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规模扩展的情况下科学地设计和建立完整规范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全面质量监控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背景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无疑为科学设计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国家标准”。教育部推出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作为

评估的重要依据而教学状态数据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学质量全面地将高校最基本的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监控教学状态数据就可以达到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目的通过教学状态数据系统就可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机结合

为了满足学校发展保障教育质量新建本科高校应该根据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涵盖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中所有与人才培养相关环节和要素包括学校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诸多方面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开展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校内也相应建立对院系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状态评估以及专业课程等专项评估指标体系

3.建立对影响教学质量各类资源实施监控的机制

学校各类资源是办学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管好用好各类资源是保障教学运行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因此完善规范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形成对影响教学质量各类资源实施监控的机制

一是利用教代会例会大会监督学校工作计划的执行看看学校各项工作是否都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来做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是否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教学的领导推动管理资源合理调配二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年初与年终检查各教学教辅单位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计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看看师资队伍建设是否适应发展要求满足

教学质量提高需要促进人才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调配三是学校各层次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加强教学检查督导定期开展督教督学督管活动适时组织专项评估组织学生同行专家进行讲评强化教学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与执行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以形成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的环境资源四是每年校级教学质

量监控机构对各院申办新专业的办学条件进行评审严格把好新办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基本条件关对老专业实行四年一轮的专业建设专项评估监督和促进专业与教育教学资源的协调发展监控教育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4.建立健全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

完备的规章制度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依据是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教学质量监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新建本科院应根据本科教学管理_的规范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办法以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同时根据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有

科学透明公开可控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并细化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制定学校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专业实习实施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本科课程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考试工作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听课制度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开展教学工作检查的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规定学生毕业前教学质量评估方

案等使监控管理对象的质量要求细化量化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并能更好地分环节分层次地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监控与评价通过制度化建设努力促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渐从外在的规则管理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

5.引进ISO9000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学管理中运用ISO9000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为一些高校的实践证明是提高该类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ISO9000标准强调从机构程序过程和总结四个方面规范质量管理突出全程控制其本质是动态管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性ISO9000标准及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运用和贯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中来可以更好地对高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价避免传统的用终结性指标如优秀率合格率和百分比等来评估质量的片面性和负面影响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中引进ISO9000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就是在研究了解影响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依据ISO9000标准的要求和系统方法设计出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要素与结构构建标准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模式同时在深入研究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主要质量控制点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借助ISO9000标准的过程管理思路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遵循全面性原则实现全员监控全程监控和全方位监控对教学的全过程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进行监控以谋求形成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和教学规律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能力且易操作可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

                     (转摘自《高教论坛》2012第6期)

 

编者寄语:

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督与控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达到一定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与行动的管理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将对教学活动运行状况进行监督与控制的相关要素和组织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有效组合成的整体系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升本转型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大背景下抓教学质量保障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在本科教育办学中新建本科院校制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往往过多关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素的控制许多方面与实际本科教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少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标准是否科学指标体系是否合理监控的过程是否客观监控的结果是否确切及其处理是否恰当等等问题决定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能否实现和发展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不断完善创新监控体系使之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

 

 

 

 

 

 

 

 

 

 

 

 

基于过程方法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研究

黄孙庆,黄宇鸿,梁伟杰[3]

 

摘要: 基于过程方法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是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个方面的过程组成的。同时,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教学质量的每一

个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过程方法;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

 

一、基于过程方法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模式

以过程方法为基础的ISO质量管理体系由四大不同的板块结构所组成,其运行通常可概括为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彼此连接、循环不断的四个方面。置于中间的大圆圈代表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左右两侧表示顾客或相关方对产品或服务的利益诉求以及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评价。四大板块不断循环运转的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一般认为,所谓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多个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确保教学工作严格按照计划和要求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和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控制的闭环教学系统。它具有教学检测、诊断、评价和反馈等基本功能,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的航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和评价,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的纠正措施和采取预防措施类似问题再发生,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把质量管理从传统的对结果(产品)实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就是对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全员和全程的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它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测、诊断和评价,及时获取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信息,以有效的手段激励和约束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使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并进入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轨道。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也是由“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等彼此相连、循环不断的四方面组成。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过程”是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活动。

一般来说,一个过程的输入自然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出。所谓的“过程方法”,就是指一个组织要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并使顾客满意的产品,就必须系统地识别各个必需的过程,特别是相互关联的过程和过程之间的接口,对这些过程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施的,只有识别质量监控体系每一个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实施、管理、测量和持续改进这些过程,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以下对四个过程进行简要分析。

1.管理职责(略)

2.产品实现

组织依存于顾客,一个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向市场和顾客提供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需要和期望的产品,并使顾客满意,这是组织存在发展的前提。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就是要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来确保产品(学生)和服务的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开课、备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等)、考试质量标准(命题、阅卷、成绩登录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等。产品实现过程还包括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五大教学环节。教育过程指除专业教学过程以外的对学生所进行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心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过程。管理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生活管理、日常活动管理等过程。服务过程指对学生提供的学业指导、生活服务和就业指导等活动过程。

3.资源管理

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资源管理过程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等管理过程。人力资源包括教师的数量与结构、教师培训与发展、学生生源状况等因素,教师的管理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知识水平、思想品格、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包括校舍、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图书馆以及学校的财务、设备、后勤和网路技术中心等机构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和信息平台。工作环境主要体现于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方面,它不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而且为高校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质量文化是大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质量监控产生积极的影响。

4.测量、分析和改进

测量、分析和评价教学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与数据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性工作。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通过现场观察、随机抽查、听课、座谈、监督、评估等活动来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各类信息、资料与数据。二是科学地设计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正确的统计和测量方法,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信息、资料与数据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分析,主要涉及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评教评学、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环节。三是将收集到的信息及分析结果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及其人员,以便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及时了解教学质量情况,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PDCA循环法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也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是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英语单词首字母的缩写。PDCA循环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工作之前要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将计划付诸实施,再对实施情况及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和处理,由此循环往复,以期提高工作质量或水平,从而促进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快速发展。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也是质量监控必经的四个阶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鼓励组织应用PDCA循环法管理每一个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复杂的关系。组织通过识别、策划和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将相关的活动构成有机整体并按PDCA循环法对其进行管理。基于PDCA循环法的质量监控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plan),包括监控目标、确定计划等。每学期或每学年根据上一周期的教学监控结果制定出确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包括教学计划的制(修)订、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检查与评估、教学大纲的制定、试卷的检查与评估等,并针对每个教学过程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同时层层分解落实具体责任,把监控的任务分配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

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贯彻执行计划。根据计划的安排,相关责任人按期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活动,学校领导、督导员、教师、学生等通过研讨、听课、走访、评教、评学、座谈等方式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收集。

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即检查教学监控计划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查找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检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是否按计划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是否有效?相关责任人员是否认真实施计划和落实目标责任? 通过对各主要教学环节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的汇总整理,总结存在的问题,形成总结报告。

第四阶段是处理(action),即推广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制定纠偏措施,查找问题原因,为下一轮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素材。在教学监控一周期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需将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员进行整改。至此,教学质量监控的PDCA循环就形成了一个封闭回路。PDCA循环法适用于所有组织各个工作环节。教学质量监控按PDCA循环法有序地开展工作,就是形成大圈带小圈不断滚动发展的过程,同时每个圈都在不停地向前滚动,教学质量监控一环扣一环有序进行。每次循环的结果都把质量目标(标准)带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质量管理体系日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在反复循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PDCA循环法也可以应用于多项监控活动的组合,多个“小圈”组成一个“大圈”运行或“大圈”引领“小圈”运行。如“听课+中期检查”活动,“中期检查”可以看作是比较大的活动,把听课看作是“中期检查”的一部分内容,听课围绕“中期检查”这个大范围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来开展工作,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三、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组织领导

组织最高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是质量监控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ISO9000标准把“领导作用”列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二项,仅次于“以顾客为中心”。领导者不仅要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而且需要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包括质量文化的培育、体制机制的配套改革、鼓励和促进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共同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努力,等等。

1.领导以身作则,严格按章办事

领导是指通过对某些个人或集体施加影响以实现一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有效的领导是为组织及其人员描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愿景规划并创造条件和影响组织及其人员努力去实现。领导随意、机构人员我行我素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最大障碍。改变这种现状,保证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领导,尤其是进入运行阶段。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质量管理理论的缺失以及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各种困难和问题会纷至沓来,能否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严格按体系规程办事,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特别是校领导应以身作则和坚定的信心,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在体系中处于受控状态。领导要带头学习质量标准,带头执行体系文件,要从经验性的管理向明确目标责任的科学管理转变;领导要率先垂范,转变观念,在质量监控体系面前树立起服从意识,在体系运行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把是否按体系章程办事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年终考核、晋升考核的重要内容。

2.强化质量意识,培育质量文化

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强化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是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质量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努力达成的质量发展目标而自觉遵守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行为规范的集合。由此可见,质量文化具有凝聚力量、形成共识、激发动力和约束行为的作用。长期以来质量监控一直局限于一种工具、程序或技术,没有企业文化、质量文化和管理哲学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技术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大学而言,一个真正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从质量文化变革做起,技术也好,标准也好,制度也好,只有在好的质量文化中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从观念入手,通过思想与态度的转变,最终形成把全面质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质量管理才能真正帮助一所大学成为卓越的大学。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ISO9000族标准中强调“全员参与”的深刻内涵。但众所周知,质量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面临困难或艰难抉择时又往往是最先被牺牲掉的,质量文化培育之艰难可想而知。质量文化之培育,需要有勇气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需要深入教职员工的心理深处,需要组织内外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3.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措施

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运行对很多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是个新生事物,需要突破传统的惯性和惰性的坚冰,这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对现行的管理模式、机构现状进行优化、调整、改组和改革,完善配套措施。如建立校院两级督导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下基层调研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教师教学奖励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等。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以学分制改革为平台,基于校园网运行,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例如,制订弹性教学计划,改革课程结构;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和导师制;开发教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数据监控系统和教学质量网上评估系统,等等。高校只有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为契机和突破口,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做好基础性工作,坚持配套改革,试图通过监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愿望和努力才能够实现。

 

(转摘自《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3期)

 

 

编者寄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通过“院校合并”或“专升本”等途径应运而生,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异军突起的生力军。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由地方政府主办,以地(市)投资和省或厅管理为主,普通存在“一流校舍,二流师资,三流管理”的共性问题。那么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依靠什么?靠资源的合理配置,更靠培养过程,尤其是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而教学质量监控正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为教学链上的各个参与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可作为其行为调整依据的教学质量信息,它对促进学校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要在短期内实现内涵上的升格与转轨,成为名副其实的合格本科院校, 构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加强教学管理尤其教学质量管理这一重要任务的有效途径。虽然目前对于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高校以及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体系如何有效运行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理论,探索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方法和机制,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研究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又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创造性地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自觉参与质量监控体系的科学建构与规范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轨道,把本科教学质量和特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真正实现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同步协调发展。

 

 

                              


他山之石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俞浩[4],姚文均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利于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重点论述了安徽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目标监控措施信息系统和组织保障等四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实践经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30%2009 年,安徽科技学院以优异的成绩获批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建设培育和凝练,实现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强化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因此,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安徽科技学院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安徽科技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为依托,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点,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见的文件,构建起切合学校实际运行良好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制度保障

(一)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安徽科技学院坚持规范科学合理的六字方针,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设备管理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育教学研究等八个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构建起切合学校实际较为科学完备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管理有章可循,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学校在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同时,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逐步建立起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并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安徽科技学院制定修订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考核环节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教育实习质量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质量标准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

(一)监控目标

监控目标主要由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成,是教学过程中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目标的集合,既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起点,又是最终目标

(二)监控措施

监控措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由教学监控机制教学评估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效果分析四部分构成

1.教学监控机制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监控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前监控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后监控教学前监控以青年教师培训开课计划审核教学执行计划的制订和期初教学检查为重点;教学过程监控包括各类人员随堂听课教风学风督察期中教学检查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员信息反馈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实践教学环节过程管理毕业

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等;教学后监控主要以考试环节管理期末教学检查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为重点

2.教学评估机制教学评估机制是学校衡量教学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机制主要由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实验室工作评估和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构成

3.教学激励机制教学激励机制包括教学优秀奖评选教育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立项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单项奖评选教学名师评选及教学工作奖惩等

4.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效果分析主要由毕业生课程质量满意率调查教学质量指标分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组成

(三)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主要对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员教学工作委员会各级领导听课教学检查及教学评估等反馈的教学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并将处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便于及时了解情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同时学校将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师,促使其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保障体系由学校教学院(部)两级监控机构组成校级教学质量监控机构由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组成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第一责任人,主要以教学环节的宏观质量监控为主,工作的重心是突出目标管理和决策监督教务处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协调工作教学院(部)教学质量监控人员包括院(部)党政领导成员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辅导员班主任和院部教学信息员等,教学院(部)院长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工作重点是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落实教学院(部)两级监控机构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力保障,为各项监控措施的实施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和监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证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

(一)监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安徽科技学院制定并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定期召开分管教学校长教务处长教学院长(主任)教学秘书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商讨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宏观指导论证和咨询作用,通过研究指导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协调决策和

指导作用长期坚持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通过到联系单位走访调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基层教学单位的第一手信息,达到快捷决策科学决策的目的

(二)教学监控措施有力

一是坚持三期教学检查制度(即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期初教学检查主要以落实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为重点;期中教学检查主要对教学运行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期末教学检查主要以考风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为重点。“三期教学检查制度确保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坚持各级

领导干部听课制度领导干部通过听课和与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收集和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领导科学决策解决教学问题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教学督导学校成立专兼职教学督导组,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老教授及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采取随堂听课实地调查组织座谈和抽查教案作业实验报告等方式,对教师的日常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学管理教风学风考风进行全面督导,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要求,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和管理部门,促进了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和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每个学生班级推选一名学生教学信息员,负责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定期书面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重大信息和突发事件则随时反映,并对反馈信息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加强了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为学校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教学动态维护教学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建立试卷质量分析制度通过每门课程试卷质量分析对教师和学生的效果进行监测,引导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节控制和改进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六是开展专项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开展专项评估,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健全

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为重点,建立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学生评教毕业生对所学课程满意率调查等制度,把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奖评优和校内津贴直接挂钩,激发了教师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安徽科技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有效运行,提高了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意识,增强了各级领导了解关心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化了职能部门和后勤部门服务教学的意识,改进了服务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学校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必须不断探

索与创新,并借鉴现代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设计出合理的操作规程,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确保监控体系的有序运行,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转摘自《黑龙江教育》2010年第8期)

编者寄语:

关于教学激励机制这一方面,笔者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反思教育价值与管理理念变革的基础上,实行人本管理,重构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合力。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重点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监控,约束条件多,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所以,监控体系应该以教师为本,制定一系列激励制度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拉动教师在研究和建设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尝试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制度,获奖者在职称晋升和聘任工作中,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再如建立重点课程建设制度,对面大、量广的课程鼓励重点立项,并从中选拔优秀课程,塑造精品课程,以达到以点带面,促使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的目的。

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没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高的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 学生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受体和重要的监控主体,教学中必须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设立专项学习奖励基金,进一步研究学分制、淘汰制等学籍管理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提供更多的学生助理岗位,让其参与教学管理和教改方案的修订、自主感知、宣传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教改举措,同时,学校应及时反馈学生群体的意见,主动成为学生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效能的支持度及认可度,进而能从学生认识的层面上不断丰富教师教学及管理维度, 学生也能因此得到更高质量、更合适的教育。学生对教学的广泛参与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 使教学质量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以石家庄学院为例

 

回文博[5],史君坡,曹征,盖林海

 

量监通过运行进行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量监统、量改进统为核心配合效运行是量监

键词新建院校;教制;研究

 

一、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的教学质教学质在高质的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必须学以教教学以学质的学和学的主能动们在教学中的主和主教学质量评形成注重教学教学的主能动促进发展教学质的双目的教学质的主重要监控以学

教学质的目的教学质参与教学教学管理的定程度上教学为和支持而能教学及管理得到的教教学的广泛参与立良好的学使教学质

2.全员参与的原则

教学质的方方面面只有因素参与和支持才能保证教学质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良好需要管理合作 通过教学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这样不教学提供很多合理的和建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的主大地参与教学

3.发展

教学发展教学的也是入的教学质量监控外部条件的教学教学质量监控必须发展研究与教学质量监控机教学质服务教学质不能教学质的全教学质量评教学和教个环

教学作进

4.

服务社会的形式教学质监控现与校内教学监控师生教学中的现学的主性和主能动教学监控社会家长为社会发展服务

的特使教学与管理获得发展使人才活动不求改途径

 

教学监控机

1.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

教学质量信息分为校内教学监控信息和校外反馈信息,教学质量信息由教务处总体负责收集、汇总。校内教学监控信息的收集工作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由教务处协同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其他管理部门来完成,包括对教学运行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务处和相关负责部门通过组织校外专家专题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对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等形式来收集校外反馈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教学的专业设置、学校文化等,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信息反馈。

(1)校内教学监控信息的收集

校内教学监控按照监控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自上而下的监控和自下而上的监控。自上而下的监控是由学校领导、教务处、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对院系、教师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等工作进行的监控,具体形式有校领导听课、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价、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定期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校领导听课可以从学校宏观管理与定位的角度来检验教学,不仅可以获取教学的一般信息,还可以获取教学对学校整体定位与发展适应度的信息,掌握院系教学管理水平与状态。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

对教学工作进行督促和引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为教学工作决策提供建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反映了每一位教师的整体教学工作情况。自下而上的监控是以学生作为监控的主体,对

教师、院系、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给出评价。具体的形式有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信息平台、学生课堂评价平台等。学生收集的信息包括课堂教学的实时状况、教师教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管理工作的适应情况等。

(2)校外反馈信息的收集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就必须要考虑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活动作为学校力图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努力,就应该主动向社会开放,积极邀请社会、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控制工作中来。比如,石家庄学院利用学校举办人才招聘会的机会,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集中问卷调查,了解到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对石家庄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再如,石家庄学院组织行业专家和校外学者对学院的专业设

置、培养方案等进行了研讨论证,听取了专家的不同声音。这些来自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不断激发出学校教学工作的活力。

2.教学质量信息的处理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只有对收集来的原始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才能生产出价值含量高、方便用户利用的信息。针对教学质量提高,信息使用大致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涉及到具体教师教学的,将以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本人。二是涉及院系教学工作的,将反馈给相关院系或着应用于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三是涉及全校教学工作的,将分类用于教学质量工作的有关项目中,比如根据问题召开师生座谈会或专题研讨会、设定教学比赛的年度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或专题培训等。四是涉及学校层面的问题,将制定有关改进方案,提交党政联席会议等。形成教学过程中问题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院系、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参与,信息的反馈共享便于将教学质量监控获得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各相关部门或人员,促进相关人员的思考与研讨,有利于形成共识,集思广益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信息反馈要充分、全面,又要避免引起教师的反感情绪,要构建合理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比如采取圆桌座谈的方式征求师生的教学建议和意见,在宽松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实现最充分的沟通,这样能够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信息沟通的良性循环。

3.教学质量的改进

教学质量的改进是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的提高等途径来实现的。在收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之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这些措施有些是常规性的,按照学期或者学期的周期来开展,每次的侧重不同。比如,每年根据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应性论证,每学期根据教学检查的信息反馈对教学环节开展审查工作、组织不同主题的讲课比赛、开展不同类型的示范课与集体说课等,既是对教学工作的常规“体检”又是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另外一些是非常规性的,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师进修与培训、教学环节的检查与指导等。对于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监控信息要做好重点处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1)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短缺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日益突出,对此一方面要鼓励现有教师的转型进修和新进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聘教师的“智力引进”。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应修订教师进修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访学、课程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教师引进后必须精心培养,不仅有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的培养,还要对新教师进行学校文化和学校教育理念的熏陶与培养。

石家庄学院以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以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通过教学团队和老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使新教师了解了学校文化、认同了学校教育理念,形成了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的良性机制。为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观念,构建稳定的高水平外聘教师队伍,更好地发挥外聘教师的作用。

(2)规范与提高各教学环节

学校应组织专家从各个教学环节对教师教学进行把关。比如,根据师生反映多媒体教学存在课件质量不高、“课本搬家”、上课念课件、“电灌”等情况,由校、系两级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查,规范多媒体课件制作,逐步形成由院系评审把关、学校重点检查的多媒体授课管理制度,以促进多媒体授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年组织不同主题的教学比赛:有多媒体

教学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每年的比赛主题都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利用教学比赛的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局面。开展教学名师示范课活动,让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给中青年教师上全校公开的示范课,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3)加强院系教学建设力度

针对新建院校校系两级管理不完善,院系教学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学校应对院系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以评促建,完善和加强院系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积极性。应在各教研室组织教师开展“说课程”活动,使任课教师进一步深入理解所任课程教学目标,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应在全校内积极开展“说专业”活动,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目标、发展方向和专业内涵建设思路,以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对院系教学建设要进行全面深入检查,以促进院系教学建设水平的提高。

(4)论证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学校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置,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应紧密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邀请企行业专参与人才案论证

 

教学质教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具体方案。全方的教学质量监的教学教学质量监控机教学质量监控机的关措施是教学质量监控机没有全方监控就可能教学没有广泛讨论参与不可能广大教没有有措施现教学质

 

(转摘自《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编者寄语: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开始高度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把提高质量作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解决高等教育质量持续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即能否建立一种有效监控质量、维护质量、促进质量进步的机制。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只有构建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落后、师资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开放性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石家庄学院在认真总结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种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构建起了自身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萍乡学院也是一所年轻而又有朝气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构建合格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向兄弟院校学习,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任道而重远

 

 

 

 

 

 

 

 

 

 

 

 

 

 

 

 

 

 

 

 

 

 

 

 

 

 

 

 

 

 

      编:刘明初                  编辑:萍乡学院高教研究与评估所

常务副主编:程同顺                 电话:0799-6682196、6684301

副 主 编:吴春晓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里牌(337000)

责任编辑:钟旎 易亮              E-mail:pxgzjps@163.com

本期责编:钟旎        

* 本刊部分栏目的内容摘自公开媒体,并注明了出处,特此鸣谢。



[1] 曲海舟(1987-),女,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李硕豪(1964-),男,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学校管理

[2] 黄家庆1953-),广西合浦人副厅级调研员副研究员

[3] 孙庆(1978-),男,州学院教科科,编辑,助理研究;黄宇鸿(1957-),男,州学院人事处处长,教授;梁(1971-),男,州学院人事工福利科科,讲师

 

 

[4] 俞浩(1975),男,安徽定远人,安徽科技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5] 1960-),河北要从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