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2014年第1期(总第16期)

信息类别: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8 16:11:34 点击数:


 

 

 

 

 

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

 

2014年第1期(总第16期)

萍乡学院主办                                         2014年3月22日

● 教育动态                      

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1

 

● 名校理念                     

莫斯科大学——祖国、科学、荣誉………………………………………………………………………3

 

●研究专题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1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 ……………………………………………………………16

 

● 成果报告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24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动态

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许青云[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由于内外部原因,目前发展跌入低谷。正如国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

    那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该如何推动呢?这里结合平顶山学院近年来在转型方面的探索谈三个方面。

    院校主动转型

    在学校层面上,一是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二是必须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平顶山学院升本以来,始终着力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办学定位,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制定规划,依托地方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社区)互动,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先后与省、国家林科院合作建立了低山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与央企平顶山高压开关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弘扬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陶瓷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雅乐团,发展繁荣了地方文化产业。三是必须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校专业建设转型。平顶山学院是在师范高等专科的基础上升本的,为加快转型围绕当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产业,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态学、旅游管理等专业,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四是明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五是必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队伍建设转型。六是必须提高应用型研究水平。近年来,学校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00余项,其中市厅级700多项,学校陶瓷研究所完成的唐花瓷复仿制作技术,填补了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政府积极推进

    在政府层面上,建议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统筹推进高校转型的职能,在政策层面上要支持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倾斜,要切实扩大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突破口。允许自主设置新专业,允许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订招生考试方案,在高考招生时将全部或部分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录取,在具备条件的新建本科院校现行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试点,允许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的改革试点以及采取市场融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高校实行分类评估,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估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教育评估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社会广泛参与

    在社会层面上,建议动员组织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要动员组织高水平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设立教育基金会、助学金、奖学金等形式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推动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摘自《河南日报》2014-01-23第1版)


名校理念

莫斯科大学——祖国、科学、荣誉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全名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校址在莫斯科。1755年由教育家M.B.罗蒙诺索夫倡议并创办。是一所历史悠久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大学,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高教学质量和高学术水准而享誉世界。莫斯科大学在俄罗斯联邦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俄罗斯独立的有自治权的大学,其《章程》由俄罗斯大学理事会研究制定。它不但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大学和学术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该校的教授及毕业生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如今她已成为俄罗斯最主要的科学及教育中心之一,为第一流的名校。

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学的校训是祖国、科学、荣誉作为俄罗斯最大的教学、科研、文化中心。老校舍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近旁,新校舍坐落在列宁山上。莫斯科大学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大学,也是俄罗斯最大的学术中心,成立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11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莫斯科大学共有23个系,15个教学和学术中心,11个科学研究所,并开设有4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180个研究生专业方向。今天,在莫斯科大学工作着4,300名教授和教师,4,800名研究员,其中7,800人拥有博士学位,有167人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莫斯科大学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流派,以及与国际教学水平接轨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保证了莫斯科大学的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莫大以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准的学术享誉世界。俄国有众多政府要员和高科技领域的专家毕业于该大学。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从学校影响力来看,莫斯科大学都是无愧于俄国第一,许多世界知名人士以及俄罗斯政界、科学界的要人都毕业于此,有11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莫斯科国立大学现有教师其中有多名国家科学院院士。该校校长的级别相当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部部长。作为原苏联的最高学府,这里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资历高深,另外学校还具有多年教授外国学生的经验,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从外国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获得与本国学生同等的教育水准。

(转摘自http://edu.sina.com.cn/

 

研究专题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孟兆怀[2]

 

摘要: 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明和管理不畅等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和办学经费的捉襟见肘新形势下,要破解这些问题,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问题;对策

 

问题的揭示

新建本科院校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一种新型高校尽管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仔细考察当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其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带有共性的突出问题:

1定位不准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能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也能够使广大教职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归属感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新起点上进行科学定位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结构和效益,也是关系到学校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 一些学校在做强做大追赶一流的浪潮驱动下,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及能力,在办学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要么盲目追求学术性向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要么认为专业与课程越实用越职业化越好,从而影响了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由此又进一步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系列尴尬问题的出现

2特色不明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优于他校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办学风格和发展方式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领导钦定的,而是由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外显和内在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经过长期实践而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四大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1978 年前后开办的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不可否认,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所处的高职高专层次上是佼佼者,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在本科层次上就属于新成员,面对的是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竞争力强大的老牌本科院校,这时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无法凸显或不再成其为优势事实上,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综合性倾向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这批院校的发展

3管理不畅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并取得最优整体效益,管理是关键对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管理不畅正是其转型发展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外部管理来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行政管理和领导干部选任统得过死权力过大,不仅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还通过教学科研项目学位点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名目繁多的建设工程立项审批以及评估评奖等手段,使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从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来看,又主要惠及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难以从中获益从内部管理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组成,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专科时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内部管理机关化色彩浓厚,多以行政命令长官意志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权力介入学术事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问题的成因

1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阵营中的一支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既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又有力地促进了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并不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具备了扩张潜力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顺其自然渐进发展的结果,相反其批准设置与扩建均带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既是国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国家大力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将本科院校的设置较多地向地级市倾斜以改变高等学校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这一战略举措的具体体现,是典型的政策助推下的产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抢抓机遇,在自身尚未完全具备本科办学条件和水平的情况下,就开始申报成立本科院校尽管在成功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均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自身建设,但由于办学条件先天不足,因而在其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必然产生一些新的困难与问题

2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

追溯历史,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经历了漫长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几代人经受住了长期孤点办学信息闭塞生活艰辛的考验,形成了敢为人先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但与此同时,也伴生了一些消极的思维模式与处事法则比如,有些教职员工还对专科教育阶段办学成绩和办学方式有些留恋,认为这些是升本以后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种观念既反映了对历史荣誉的依恋,同时又可能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包袱,不利于在新的形势下确立新的办学方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安于现状懒于进取畏惧变革压制创新等诸多不良风气,并客观上使学校内部形成了一种固化的组织惰性然而,学校升本后的转型发展又迫使学校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变化的要求尤其是当学校功能增加并引起自身组织管理复杂化时,旧的组织惰性常常与新的组织结构发生强烈冲突,并导致学校转型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出现管理不畅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3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

经费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巨大投入但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看,鉴于其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经费主要由省( 或地市) 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省( 或地市) 政府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难以对新建本科院校有大的投入此外,虽然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但在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上,由于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加之新建本科院校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对较多,学生欠费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因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缺口较大,满足学校建设发展的能力有限

问题的破解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毕竟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而破解这些问题和困难,也应是在发展的实践中加以解决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且,只有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合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破解

1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 Burton Clark) 指出:当今社会对大学的多种需求和挑战本身并不会决定大学的命运,大学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和实际行动才是问题

的关键所在。”因此,破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关键要看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当前,在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在办学的各个领域整体推进,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其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自身条件出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立足发展区位,创新办学理念,审时度势,准确定位,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使办学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二是要深化管理改革,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实施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和民主治校尤其要注重建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工作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立足地方,贴近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并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地方的更大支持,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

2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在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除了要切实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维系正常办学所必需的经费外,尤其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要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实现大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其真正专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质职能,而不是逼迫这些学校上下一致千方百计赚钱以求生存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的倾斜,如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应用型硕士点的建立等,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适度放宽; 在各类评优评奖

中,如教学成果奖的评定等,新建院校单列名额单独评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重点高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依托高水平大学的传帮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三是要制定合理的分层分类办法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准确定位,完善条件,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2012 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保障和提高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高校努力方向的指挥棒在今后的评估中,应根据反馈意见,对评估指标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建设应用型本

科院校所具有的明显的导向作用

3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教育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公益性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本质属性,而且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教育的公益性虽然使政府有责任承担发展教育的财政投入,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要想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推进各高校的快速发展,是很不现实的因此,根据教育公益性中利益性的特性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领导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建立基金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已成高等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以美国为例,目

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基金会捐赠校友捐赠企业捐赠宗教组织捐赠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赠组成的多元捐赠渠道,捐赠收入已成为一些著名高校特别重要的一个收入渠道在我国,虽然也创办了希望工程”、“金龙鱼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基金会等一批以教育为中心的公益项目,涌现了马相伯倾家荡产创办复旦大学陈嘉庚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包玉刚筹资创办宁波大学等一些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机会和数量并不多,而建校历史短校友等社会资源短缺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募捐经验,

通过建立相应的捐赠工作机构,健全相关的捐赠规范和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转摘自《教育探索》2012年第6期)

 

 

 

 

 

编后语:伴随着我国新建本地方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它们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而广泛的作用,学术界对新建本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上文梳理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有所裨益。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指出:“大学的转型已经提到了现代大学的议事日程的顶端。”国内学者认为:“在今天全球化与大众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再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必经过程和特定阶段。转型发展既是一场涉及到对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自我超越,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的主动适应和攸关发展命脉的战略抉择。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顾永安[3]

 

摘要推进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与自觉行动基于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理论的梳理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精神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创新意识危机意识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以及正确处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观规划纲要

 

转型之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理论

由于转型这一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不断泛化不同学者对什么是转型和什么是转型发展以及大学转型路向的理解差别很大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新建本科院校实践中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共性与个性

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有两个层面的转型一个是共性层面的转型即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从专科办学层次向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型发展另一个是个性层面的转型即学校在实施共性层面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办学定位进行独具特色的相关转型。[3共性层面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是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带来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内涵升本”,解决的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问题”;个性层面的转型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的是在办好合格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如何把学校建设得更好”。个性层面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点也是在实现其升本的跨越式发展后进行又一次战略选择和特色定位时的重要依据

2显性与隐性

从转型的表现形式来说学校转型包括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两类所谓显性转型是指比较初步的表象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个是专科升为本科的办学层次转型比如说延长了学制开设了大学课程颁发了本科文凭等另一个是学科专业类型转型如从以教师教育为主向理工教育为主的转型等因学校传统办学定位和区域性经济与教育条件而异所谓隐性转型这是相对具体的和深层次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个是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转型就是确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另一个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更深层次的转型比如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等方面的转型显性转型相对来说可以用一系列数量性的硬指标来评判它的实现程度而隐性转型则很难用一套数量性的指标来评价对学校来说是更为艰难的转型

3外延与内涵

一般说来外延发展的转型是指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内涵建设的转型是指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服务保障机制组织管理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往往相对重视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空间这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校情的但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却在重视外延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要求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

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力求资源和规模的最佳配置和最佳效益在继续推动办学层次类型转型等外延建设的同时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综合实力上来可以说不管哪种类型哪种层面的转型其实质都必然是指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型

4渐进与跃进

从转型的演进方式来说学校转型包括渐进式转型和跃进式转型两类所谓渐进式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通常条件下按照大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学校的任务安排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分阶段逐步实施以凝练办学特色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从而实现学校整体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或演进方式所谓跃进式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特定条件下为迅速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开拓创新重点突破寻求常规突破实现自我超越在短时间内实现本校整体跃升的发展过程或演进方式渐进式转型进程中包含跃进式转型跃进式转型也要以渐进式转型为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实际上是渐变和突变的统一都分别包括了增量发展和存量发展一般地说在新建初期跃进式转型发展更为办学者和社会关注而渐进式转型发展主要是对院校在较长时间内自身优化的考量

5总体与派生

从转型涉及的范畴来说可以分为总体格局的转型和部分派生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办学层次转型从单科性到多科性的学科专业类型转型从专科层次单一的人才培养向全面履行高校功能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总体格局上的转型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首先面对的三大转型而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目标定位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等方面的转型是办学层次与类型转型所派生或延伸出来的是在办学层次与类型转型的总体格局下必然要相应推动和逐步推进的可以说办学层次与类型的转型是学校其他层面的内涵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其他层面的内涵建设转型必然促进办学层次与类型的转型

6宏观与微观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办学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包括高校办学整体的许多重要方面从宏观方面来看转型主要指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变革的结果就是在教育主体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在经费投入上实现了从全福利型教育向半福利型及全收费型教育的转型在办学格局上实现了从单一的国办教育向国办民办中外合作举办等多元教育的转型从微观方面来看高校办学整体转型主要指具体高校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上的质的转变体现在高校规格层次上在学科设置上在办学目标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属于微观层面的转型

转型之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归因

理论研究与办学实践表明推进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与自觉行动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整体思路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学科专业调整成绩显著新的办学格局初步架构本科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起步社会服务空间有效拓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并面临着不少困惑与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型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充分展开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

专业布局学科布点还没有完全到位应用性专业群没有形成多数应用学科总体上相对较弱师资队伍还不能全面适应一支结构优良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校地互动空间还没有更多更好地拓展在服务地方的观念能力和途径方面同履行区域性大学的使命尚有距离管理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符合学校定位发展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导向和文化环境建设还有待推进二级学院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有的传统学科和传统专业与学校转型发展的整体推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够适应等等

如何认识和理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惑与问题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建成一所真正合格的本科院校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有学者认为转型期是指从新建本科院校产生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一时间跨度大约15-20 因此,“转型还未完全到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一个必然存在的特殊阶段问题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客观条件制约其加快转型这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很好落实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受到极大的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导向仍然是传统的学科型没有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没有真正形成推动应用型本科发展的环境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与全国部属院校和重点院校一样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导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等都必须参与传统导向的各种竞争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省区的本科高校一般较多而且大多数地处省级城市之外的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所能获得的支持和资源等都相当有限加上基础相对薄弱又处于政府资源配置的边缘在公共高教资源的分配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来自资源资金人才资产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和不利处境新建本科院校因建设新校区大多数负债较多而且这类高校的资金来源有限而转型发展为一所技术或工程型的应用型高校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等等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因素制约着加快转型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升格为本科后面临着来自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学校转型首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基础条件较差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影响力较小制约着服务

社会空间的拓展和从地方获取更多资源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期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工作任务艰巨同时面临着规模扩大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任务影响了转型的进程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层面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但是由于人员结构干部素质的差别在如何把学校转型发展思路落实到二级学院发展中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个转型发展等等

转型之策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因何转型转何种型转向何方如何转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增进转型基本观点的理解破解转型发展中的困惑引领转型发展的方向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转型发展的目标取向进一步理顺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寻求转型发展的方略与路径

1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创新意识

规划纲要指出: “ 进一步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动力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特别要从精英教育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植根区域面向社会进入市场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从局限于自身的视野与经验中解放出来开阔眼界走出常规超越自我开拓进取创新创优提高治校管理能力与战略思维水平从兄弟院校的经验中解放出来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立足校情落实定位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解放思想转型发展进程中需要强化问题意识自觉从现实中寻找各种问题明确的具体要求需要强化差距意识自觉从比较中寻找差距明确追赶和跨越的目标任务需要强化忧患意识自觉从目标中寻找前进动力明确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历史责任

2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危机意识

规划纲要发展是高频度出现的一词,《规划纲要指出:“把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一个全面建设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阶段正处在又一个新的创业时期和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为完成第一次办学原始积

累的最困难的奠定发展基础的阶段面临的转型发展任务极其繁重而艰巨比如从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来说要通过实现学校与社会_____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互动推动科学发展因此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不为过去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方位不为既有的进步而停滞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转型发展中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全面遵循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落实质量立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好如何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等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4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育部2010 年工作要点三次使用内涵建设一词内涵发展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话题和主旋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在转型发展中重视内涵发展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着力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将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作为当前特别需要抓紧抓好的工作重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构筑特色优势在推进队伍建设转型中不断提高教师管理干部素质在推进学科建设转型中切实提升应用型学科建设水平在推进专业建设转型中继续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在推进服务面向转型中积极做好服务地方工作在推进组织管理转型中不断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5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在转型发展中正确处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关系的处理与应对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科__学发展观的战略视野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扩大规模实现转型和内涵建设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关系全面建设与特色构建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从思想方法论层面上来讲需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落实行动的关系规范管理与创新开拓的关系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关系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事业发展与师生利益的关系从工作的操作层面上来看还有学校建设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内涵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权力结构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管理改革中的骨干倾斜与兼顾一般治理学校中的理念设计与落实行动办学过程中的改善条件与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关系需要在工作中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去正确协调和有效应对其中当前带有全局性的关系是统筹协调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办学转型和加强内涵建设三项任务的关系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统筹协调学校发展社会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坚持融入地方实现校地互动发展统筹协调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转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1期)

 

编后语:一般而言,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使学校具备了转型的基本条件,形成了转型的内生动力;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强大的外驱力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转型发展既是一场涉及到对原有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利益格局重大的调整与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自我超越,还关系到自身能否开好头起好步走正路。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需要处理种种发展矛盾,解决各种发展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

 

顾永安[4]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两个转型”的问题。认为“新建期”、“地方性”和“应用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新的大学精神、新的质量标准和新的教育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归宿,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念与模式选择,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新建期”、“地方性”和“应用型”

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特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是在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独立学院)转设的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在这里,需要明确两个重要的限定:时间——1999年开始;升格——由原来的专科升格为本科高校。除了这两个限定外,新建本科院校还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一是处于新建期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新建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有概念。在表象层面上,“新建期”更多地指向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时间维度,主要是指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或专科学校独立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相比于传统本科院校,他们是新建的、缺乏本科办学经验

的,因而也是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为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而努力,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跃迁。新建本科院校从名义上正式设立到达到国家规定、社会认可的本科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显然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10年左右。近年来,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的认识更

多地侧重于内涵、型态之新。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仅仅从时间上来界定其是否属“新”,而应当着眼于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内涵之新。此外,有学者认为基于英国“新大学”的经验,此类高校可以归类为中国“新大学”,认为中国“新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设置的,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的院校。还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兴高校”,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流变的概念。

二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大多数为地级市,由所在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以当地为主,毕业后多数留在地方就业,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属性的地方性。国家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也正是以所在地区为服务重点,适当辐射周边地区。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中的使命和价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紧扣地方性这一服务面向属性,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当然,对于一些行业背景比较明显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也需要面对如何妥善地处理好面向行业性和立足地方性的关系问题。

三是具有应用型这种崭新的内在特质。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技术升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共同产物,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使命和职责所在。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紧扣“应

用”,高度重视“服务社会”职能的履行。这也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并将“应用型”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履行方面,在注重本科层次的“学术学理性”的同时,积极倡导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取向”和“实践取向”,由此再扩展和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自新建本科院校之后出现的名词,“地方性”、“应用型”分别强调了其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办学类型定位。还有学者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学校转型发展的“新建期”、“应用型”和“地方性”三个“关键词”,就是很好地抓住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向本科办学层次和应用型办学形态转型

“转型发展”是指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涉及到新建本科院校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各种不同维度,需要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应对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在办学层次跃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能否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转型发展问题,并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合理定位,在实践中解决好转型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这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变革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二是在学校发展方向或类型上,面临着从原有传统办学形态(研究型、学术型)向新的办学形态(应用型)的转型。即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层次提升,而且还有类型转变,这两个变化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这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不了前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不能合理地称自己为“本科”院校;不进行后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会偏离社会需求这个所赖以产生的坚实基地,并极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在这“两个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起点、是中心、也是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学校职能拓展出(通过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地方和行业企业)、学校发展方式注重与地方互动。而上述的每一种变革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做出相应的各种改革,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性的变革。我们的研究进而指出: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深刻的变革:它不局限于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它关注的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当前发展,而是关注到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外力推动和内生需要的结合。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新的大学精神、质量标准和教育模式

我们的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界定集中于其作为“新型”大学的内在本质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三个“新”特质,即新的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新的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新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新的大学历史使命:肩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依托院校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进步的先锋,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是社会历史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社会化的体现,体现了来自学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立之初,就是对这种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就已经将满足这些新需求内化为自己存在的根本价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之“新”,最核心、最本质的就在于她有着新的大学精神,即:从传统的旁观式批判转向参与式建设,并将其内化为“新”的大学精神的核

心内容。综合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背景与使命,我们发现,新建本科院校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强调与社会的直接互动,高度重视和突出“服务社会”职能,以“服务”(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参与式建设”,深度融入社会进步的现实进程。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种响应现实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新型高校,其大学精神的显著特质就在于强调“参与式建设”,强调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导向。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及质量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的目标;而高等教育目标又是与高等教育的职能密切相关的。因而,高等教育职能和目标的分工分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的差异。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要有新的质量和质量标准,根源就在于其职能和目标的“新”。这样,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的注重教育的“内在标准”或“学术标准”转向“外在标准”或“社会标准”,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是一种新的质量标准。

新的大学精神与新的质量标准,将会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从学校层面看,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突出表现为学校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直接互动中不断发展,也即“校地互动”;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看,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研合作教育:从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转向教学、科研、生产(应用)三结合;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三“新”,既是新建本科院校之“新”的本质内

涵,又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归宿: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之初,必然面临着如何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任务,真正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这需要实现观念上转型,也需要实现行动上的转型,并为转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从外延方面看,合格的本科院校需要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经费投入、场地建筑、设施设备、队伍配备、制度规范等等。从内涵上看,主要表现为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实质性地履行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等教育职能,培养出合格的本科人才,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并做出一定贡献。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围绕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在运行、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应是规模做大和层次提升,而应该是办学_特色和自身品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由于它是一个

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哪一方面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追求,都可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讲,办学特色所追求的就是品牌,而品牌所依赖的就是办学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成合格本科院校和培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市场细分,寻找到符合高校实际的市场定位,并通过特色和个性化吸引顾客。要在“合格”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特色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大学的品牌,以整体的、稳定的形象面向公众并获得社会认可,进而创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当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之初就全面规划、统筹推进时,这三个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可以说,这三个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推进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的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这类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即创建一所应用型品牌大学。在这里,应用型品牌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其核心是要形成为社会公认的大学品牌。创建品牌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区域特点、目标市场等),二是要以优质为前提(质量主

要不是纵向对比的质量,而主要是指与相对于社会需求的质量)。

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念与模式选择:走创业型大学之路

当下,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与实践很多,笔者认为创业型大学不是一种高校类型,而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与发展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该选择“应用型大学”这个发展目标,而其达至目标的一种好的可能方式就是走“创业型大学”之路。龚放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观点:“美国高等教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所倡导的‘创业型大学’可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范式。”我们的研究就是用大量实例论证了在中国国情下新建本科院校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能的。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1998)和《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2004)中,具体分析了特文特大学、沃里克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和马凯雷雷大学的转型创业实践。这些大学当时均属于欧洲二流、三流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它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学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努力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大学自主自治权利。正是这种创业的努力,这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很快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伯顿·克拉克称这种变革反应为“创业型反应”,并总结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学术心脏”和“整合的创业文化”等创业型大学的五个因素。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后期以来所经历的社会需求和大学反应的严重失衡现象正在我国“重演”。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着与他们当年相同的或相似的问题和难题,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新建、后起、弱势的校情(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类似于伯顿·克拉克所说的“二三流大学”位置)、发展现状

(相对边缘的地位、严峻的生存发展压力等)与一些国外创业型大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变问题为机遇、在困境中谋发展?对照创业型大学,他们的转型经验和创业型大学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高校的分化不仅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甚至已经成为现实,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加明确、更加主动地走“应用型大学”之路。虽然目前这类高校面临较深的观念制约、较不利的政策环境,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行动起来,主__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国外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有前途的发展道路。

第二,重视各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创业型大学的五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但是每个孤立的因素却几乎毫不重要。转型要求进行整体的结构性变革——从管理核心到外扩外联机构,从经费来源到学术重组——并形成接受这种变革的全面的内部气候。综观国内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与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之路多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转型发展中如何使各方面因素协调配合以整体推进,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三,确立问题就是机遇的态度。国外创业型大学面对转型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善于变问题为机遇。如在改革之初,特文特大学的决策和管理层曾经提出“问题即是机会”的纲领性口号,这给了学校在困境中创业求存以极大的精神原动力。320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的问题。洞悉问题的根源、着手解决问题,正是发展的核心。

第四,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驾驭中心,只有那些没有雄心壮志的大学才无视这种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转型发展的“创业”过程中,尤其需要一个有雄心、有魄力、有能力的领导核心。根据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分析,那些转型比较成功、发展得比较好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引领

和推动着学校的转型发展。

六、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旋律: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转型发展必需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必需通过扎扎实实的内涵建设来实现。内涵建设的内容很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等六个重要方面,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需要着力推进的内容,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专业建设是基础,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大学文化建设是软实力。

其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最具基础性的转型。由于教学是大学最核心的职能,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其他方面的转型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两个转型”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体系、方案、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其二,专业建设。专业是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纽带之一,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的主要课题,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转型发展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主要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解决好新办专业的问题;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模式改革、抓紧课程与教材建设等。

其三,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层次提升、向应用型转型和办出特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目标取向上要坚持培养应用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强化知识的体系性、应用性和技术研究;在建设思路上要坚持重点建设、特色发展、交叉补助,整体设计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建设途径上要坚持产学研结合,以使学科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其四,队伍建设。一切发展的推动力量都是人,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实现从专科教师向本科教师转型、从学术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转型,主要任务有:校地共建,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素质”转型发展;积极引导,推动青年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突出特色,推动新专业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明确目标,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管理队伍建设转型的核心任务是要实现观念转变、思维转变和作风转变,从而解决好发展战略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行动实践问题,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特征、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科学

发展的战略问题、培养推动转型发展的创业品格等。

其五,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而存在制度滞后、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瓶颈。可以预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未

来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其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民主管理。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度建设的当前突破口主要集中在大学章程建设和学院制改革,通过这两项制度建设可以带动

学校的整体改革。

其六,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文化既是根本动力、又是最终目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广泛借鉴国内外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先进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全面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树立“文化兴校”战略、制定大学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标准体系。

(转摘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编后语:与传统本科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特定的“新建期”既面临着“黄金发展”的重要机遇,又面临着“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然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这部分学校必须在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合理定位,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所在。

 

 


成果报告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00082),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紧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直接面对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探索其转型发展的依据、动力、目标、途径、内涵等。课题研究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逻辑起点,以广泛深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系统分析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示其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与内源动力,对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实现路径、文化品格及内涵建设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对其转型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课题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谈,并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如通过调查研究对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了我国五所新建本科院校和国外五所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创业发展实践,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结论;通过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干部的访谈,深入了解这些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取得的经验等。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 新建本科院校的本质内涵

该课题在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把握的前提下,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新”不仅仅是个时间性概念,更具有独特的“新质”。新建本科院校的这种“新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有着新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她以参与式建设代替了传统大学的旁观式批判,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直接推进社会发展。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满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因而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质量标准,这种质量标准在传统的“学术标准”或“内部标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外部标准”或社会标准。最后,基于以上两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质还表现为她有着新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并进而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现代教育模式。

2. 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一种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这种转型发展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共性的方面,又有这类高校个性的方面。该课题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共性层面的转型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型,这是学校层次提升的要求;二是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这是学校类型定位变化的要求。在这两个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起点、是中心、也是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学校职能拓展出(通过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地方和行业企业)、学校发展方式注重与地方互动;而上述的每一种变革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做出相应的各种改革,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性的变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的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层次提升,而且还有类型转变,这两个变化是新建本科院校“两个转型”的根源。

3. 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归宿

该课题研究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应该是应用型品牌大学。应用型品牌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其核心是要形成为社会公认的大学品牌;创建品牌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区域特点、目标市场等),一是要以优质为前提(质量主要不是纵向对比的质量,而是相对于需求的)。

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

综合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转型任务、目标归宿并结合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该课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说,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几乎总是同时发生的,尤其是在新建本科院校对此有过精心整体谋划时。从个体的层面看,这三个阶段即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新型”大学的道路上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层面看,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走向品牌大学的过程是一个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过程,恰恰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和错位发展。

5.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是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主要包括办学定位、目标驱动、动力机制、路径选择、逻辑前提、品格特征等,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问题,涉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依据、方向与路径等。二是转型发展的过程研究,主要表现为实现转型、构建特色、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品牌大学”是转型发展的指向目标,其本质就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系统中基于自身定位的特色发展。三是转型发展的内涵研究,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等,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只有以上三个方面相互勾连、整体推进,才能使转型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类型定位选择

西方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分化出来,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的概念。潘懋元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类》有关第三级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高等教育分成综合性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职业性技能型三种。其中的第二类“专业性应用型”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其开展专业性应用型教育,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教师等。我国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在大众化潮流中,新建本科院校特别要充分认识高校分工的必然性,理性地接受高校之间的分工,按照分工思想明确学校角色定位。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的表述中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总体上给学校定位,规定学校的应用型应该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履行方面,在注重本科层次的“学术学理性”的同时,积极倡导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取向”,由此再扩展和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_部分,因此,其转型发展,不仅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努力,也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共同努力。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要把握好“坚持、呼应、争取、呼吁”八字方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方向,持之以恒、办出特色和水平;呼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新导向,抢抓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努力跳出单个学校的狭隘视角,从这一类高校群体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获取更大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好的发展思路;呼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重视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真正落实“科学分类、分类指导、多元办学、特色发展”,真正将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类型加以指导。

第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类型多样化的现实,组织力量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分类研究,为分类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按照“不禁止”的原则,允许新建本科院校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可以通过各种专项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示范校建设等引导、鼓励、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办者,要合理处理好与高校的关系问题,会同教育主管部门落实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将重点放在为高校发展提供相关服务上来,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合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可以直接与高校协作、联合,可以支持或推动高校与产业“联姻”,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推动高校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引导高校服务社会,如建立重大决策向高校咨询制度等,要求、鼓励和激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要加强与高等教育合作的意识,逐渐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满足自身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转摘自《大学》2012年第9期)

 

编后语: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由于缺乏现实的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我国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模式单一的局面。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企业、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没有必要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必须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明确的是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一个大学名称,更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地方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

 

 

 

 

 

 

 

 

 

 

 

 

 

 

 

 

 

 

 

 

 

 

 

 


 

 

 

 

 

 

 

 

 

 

 

 

 

 

 

 

      编:刘明初                  编辑:萍乡学院高教研究与评估所

常务副主编:邱建丁                 电话:0799-6682196、6684301

副 主 编:易志文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里牌(337000)

责任编辑:钟旎                    E-mail:pxgzjps@163.com

* 本刊部分栏目的内容摘自公开媒体,并注明了出处,特此鸣谢。



[1]作者系平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孟兆怀(1955) ,男,四川万源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3]顾永安1967-),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

[4]顾永安1967-),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

 

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

 

2014年第1期(总第16期)

萍乡学院主办                                         2014年3月22日

● 教育动态                      

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1

 

● 名校理念                     

莫斯科大学——祖国、科学、荣誉………………………………………………………………………3

 

●研究专题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10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 ……………………………………………………………16

 

● 成果报告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24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动态

推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许青云[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171所,其中非“211”高校1055所,占90.1%,在非“211”高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647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5.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由于内外部原因,目前发展跌入低谷。正如国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

    那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该如何推动呢?这里结合平顶山学院近年来在转型方面的探索谈三个方面。

    院校主动转型

    在学校层面上,一是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二是必须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平顶山学院升本以来,始终着力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办学定位,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制定规划,依托地方办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成长互动,院系与企业(社区)互动,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先后与省、国家林科院合作建立了低山丘陵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及院士工作站,与央企平顶山高压开关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弘扬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陶瓷研究所、“三苏”文化研究所、雅乐团,发展繁荣了地方文化产业。三是必须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学校专业建设转型。平顶山学院是在师范高等专科的基础上升本的,为加快转型围绕当地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产业,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设置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态学、旅游管理等专业,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四是明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转型。五是必须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队伍建设转型。六是必须提高应用型研究水平。近年来,学校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800余项,其中市厅级700多项,学校陶瓷研究所完成的唐花瓷复仿制作技术,填补了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政府积极推进

    在政府层面上,建议省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统筹推进高校转型的职能,在政策层面上要支持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倾斜,要切实扩大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自主权,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作为推动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突破口。允许自主设置新专业,允许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订招生考试方案,在高考招生时将全部或部分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录取,在具备条件的新建本科院校现行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改革试点,允许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的改革试点以及采取市场融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实现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高校实行分类评估,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和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估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教育评估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社会广泛参与

    在社会层面上,建议动员组织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要动员组织高水平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设立教育基金会、助学金、奖学金等形式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推动新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索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道路,切实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摘自《河南日报》2014-01-23第1版)


名校理念

莫斯科大学——祖国、科学、荣誉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全名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校址在莫斯科。1755年由教育家M.B.罗蒙诺索夫倡议并创办。是一所历史悠久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大学,以师资雄厚、设备完善、高教学质量和高学术水准而享誉世界。莫斯科大学在俄罗斯联邦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俄罗斯独立的有自治权的大学,其《章程》由俄罗斯大学理事会研究制定。它不但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大学和学术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该校的教授及毕业生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如今她已成为俄罗斯最主要的科学及教育中心之一,为第一流的名校。

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大学的校训是祖国、科学、荣誉作为俄罗斯最大的教学、科研、文化中心。老校舍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红场近旁,新校舍坐落在列宁山上。莫斯科大学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大学,也是俄罗斯最大的学术中心,成立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11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莫斯科大学共有23个系,15个教学和学术中心,11个科学研究所,并开设有4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180个研究生专业方向。今天,在莫斯科大学工作着4,300名教授和教师,4,800名研究员,其中7,800人拥有博士学位,有167人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莫斯科大学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流派,以及与国际教学水平接轨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保证了莫斯科大学的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莫大以雄厚的师资、完善的设备、高质量的教学和高水准的学术享誉世界。俄国有众多政府要员和高科技领域的专家毕业于该大学。莫斯科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从学校影响力来看,莫斯科大学都是无愧于俄国第一,许多世界知名人士以及俄罗斯政界、科学界的要人都毕业于此,有11名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莫斯科国立大学现有教师其中有多名国家科学院院士。该校校长的级别相当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部部长。作为原苏联的最高学府,这里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资历高深,另外学校还具有多年教授外国学生的经验,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从外国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获得与本国学生同等的教育水准。

(转摘自http://edu.sina.com.cn/

 

研究专题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孟兆怀[2]

 

摘要: 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明和管理不畅等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和办学经费的捉襟见肘新形势下,要破解这些问题,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问题;对策

 

问题的揭示

新建本科院校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的一种新型高校尽管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总体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变,但仔细考察当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其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三个带有共性的突出问题:

1定位不准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提升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能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也能够使广大教职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强烈的归属感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得到提升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新起点上进行科学定位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结构和效益,也是关系到学校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定位不准的误区: 一些学校在做强做大追赶一流的浪潮驱动下,忽视自身发展条件及能力,在办学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攀高求大求全尚名逐利趋同等不良倾向,要么盲目追求学术性向传统的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要么认为专业与课程越实用越职业化越好,从而影响了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由此又进一步导致了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系列尴尬问题的出现

2特色不明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优于他校的稳定的办学特征办学风格和发展方式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领导钦定的,而是由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外显和内在的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并经过长期实践而由内涵生发出来的,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四大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在1978 年前后开办的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不可否认,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所处的高职高专层次上是佼佼者,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在本科层次上就属于新成员,面对的是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竞争力强大的老牌本科院校,这时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就可能无法凸显或不再成其为优势事实上,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千校一面”、特色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综合性倾向严重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这批院校的发展

3管理不畅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并取得最优整体效益,管理是关键对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管理不畅正是其转型发展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外部管理来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行政管理和领导干部选任统得过死权力过大,不仅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而且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还通过教学科研项目学位点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地等名目繁多的建设工程立项审批以及评估评奖等手段,使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大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从这些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来看,又主要惠及一些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难以从中获益从内部管理来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或合并组成,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专科时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缺乏创新,内部管理机关化色彩浓厚,多以行政命令长官意志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行政权力介入学术事务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问题的成因

1办学条件的先天不足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阵营中的一支生力军,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既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区域结构,又有力地促进了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并不是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具备了扩张潜力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顺其自然渐进发展的结果,相反其批准设置与扩建均带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既是国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国家大力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将本科院校的设置较多地向地级市倾斜以改变高等学校过分集中在省会城市这一战略举措的具体体现,是典型的政策助推下的产物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抢抓机遇,在自身尚未完全具备本科办学条件和水平的情况下,就开始申报成立本科院校尽管在成功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均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自身建设,但由于办学条件先天不足,因而在其快速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必然产生一些新的困难与问题

2办学历史的深刻影响

追溯历史,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经历了漫长的奋斗过程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几代人经受住了长期孤点办学信息闭塞生活艰辛的考验,形成了敢为人先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格但与此同时,也伴生了一些消极的思维模式与处事法则比如,有些教职员工还对专科教育阶段办学成绩和办学方式有些留恋,认为这些是升本以后学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这种观念既反映了对历史荣誉的依恋,同时又可能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包袱,不利于在新的形势下确立新的办学方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安于现状懒于进取畏惧变革压制创新等诸多不良风气,并客观上使学校内部形成了一种固化的组织惰性然而,学校升本后的转型发展又迫使学校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变化的要求尤其是当学校功能增加并引起自身组织管理复杂化时,旧的组织惰性常常与新的组织结构发生强烈冲突,并导致学校转型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出现管理不畅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3办学经费的严重短缺

经费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巨大投入但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看,鉴于其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经费主要由省( 或地市) 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省( 或地市) 政府经济实力相对薄弱,难以对新建本科院校有大的投入此外,虽然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但在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上,由于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尤其是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加之新建本科院校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相对较多,学生欠费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因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缺口较大,满足学校建设发展的能力有限

问题的破解

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毕竟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而破解这些问题和困难,也应是在发展的实践中加以解决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且,只有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合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破解

1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 Burton Clark) 指出:当今社会对大学的多种需求和挑战本身并不会决定大学的命运,大学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和实际行动才是问题

的关键所在。”因此,破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关键要看学校自身的主动作为当前,在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规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 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在办学的各个领域整体推进,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其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自身条件出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立足发展区位,创新办学理念,审时度势,准确定位,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使办学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加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二是要深化管理改革,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实施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和民主治校尤其要注重建立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工作业绩与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紧密衔接的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立足地方,贴近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并在为地方服务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地方的更大支持,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良性发展

2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在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除了要切实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维系正常办学所必需的经费外,尤其要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补偿性投入,要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其债务压力,实现大学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其真正专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质职能,而不是逼迫这些学校上下一致千方百计赚钱以求生存二是在政策上给予新建本科院校一定的倾斜,如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应用型硕士点的建立等,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适度放宽; 在各类评优评奖

中,如教学成果奖的评定等,新建院校单列名额单独评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重点高校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立手拉手帮扶关系,依托高水平大学的传帮带,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三是要制定合理的分层分类办法和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引导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准确定位,完善条件,夯实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2012 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保障和提高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高校努力方向的指挥棒在今后的评估中,应根据反馈意见,对评估指标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建设应用型本

科院校所具有的明显的导向作用

3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教育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教育产品是一种公共产品,教育服务是一种公共服务公益性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本质属性,而且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教育的公益性虽然使政府有责任承担发展教育的财政投入,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要想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推进各高校的快速发展,是很不现实的因此,根据教育公益性中利益性的特性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领导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建立基金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已成高等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以美国为例,目

前已基本形成了由基金会捐赠校友捐赠企业捐赠宗教组织捐赠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赠组成的多元捐赠渠道,捐赠收入已成为一些著名高校特别重要的一个收入渠道在我国,虽然也创办了希望工程”、“金龙鱼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基金会等一批以教育为中心的公益项目,涌现了马相伯倾家荡产创办复旦大学陈嘉庚捐资创建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包玉刚筹资创办宁波大学等一些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机会和数量并不多,而建校历史短校友等社会资源短缺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募捐经验,

通过建立相应的捐赠工作机构,健全相关的捐赠规范和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转摘自《教育探索》2012年第6期)

 

 

 

 

 

编后语:伴随着我国新建本地方本科院校的蓬勃兴起,它们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而广泛的作用,学术界对新建本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上文梳理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有所裨益。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指出:“大学的转型已经提到了现代大学的议事日程的顶端。”国内学者认为:“在今天全球化与大众化的背景下,现代大学再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个必经过程和特定阶段。转型发展既是一场涉及到对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自我超越,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发展大背景中的主动适应和攸关发展命脉的战略抉择。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顾永安[3]

 

摘要推进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与自觉行动基于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理论的梳理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的精神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创新意识危机意识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以及正确处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观规划纲要

 

转型之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理论

由于转型这一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不断泛化不同学者对什么是转型和什么是转型发展以及大学转型路向的理解差别很大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新建本科院校实践中比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共性与个性

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有两个层面的转型一个是共性层面的转型即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从专科办学层次向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型发展另一个是个性层面的转型即学校在实施共性层面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办学定位进行独具特色的相关转型。[3共性层面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选择是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带来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内涵升本”,解决的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问题”;个性层面的转型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的是在办好合格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如何把学校建设得更好”。个性层面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点也是在实现其升本的跨越式发展后进行又一次战略选择和特色定位时的重要依据

2显性与隐性

从转型的表现形式来说学校转型包括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两类所谓显性转型是指比较初步的表象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个是专科升为本科的办学层次转型比如说延长了学制开设了大学课程颁发了本科文凭等另一个是学科专业类型转型如从以教师教育为主向理工教育为主的转型等因学校传统办学定位和区域性经济与教育条件而异所谓隐性转型这是相对具体的和深层次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一个是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转型就是确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另一个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更深层次的转型比如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等方面的转型显性转型相对来说可以用一系列数量性的硬指标来评判它的实现程度而隐性转型则很难用一套数量性的指标来评价对学校来说是更为艰难的转型

3外延与内涵

一般说来外延发展的转型是指学校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办学空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内涵建设的转型是指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服务保障机制组织管理大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初往往相对重视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空间这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校情的但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却在重视外延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内涵建设的问题从科学发展的要求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应当

量力而行适度发展力求资源和规模的最佳配置和最佳效益在继续推动办学层次类型转型等外延建设的同时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综合实力上来可以说不管哪种类型哪种层面的转型其实质都必然是指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型

4渐进与跃进

从转型的演进方式来说学校转型包括渐进式转型和跃进式转型两类所谓渐进式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通常条件下按照大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学校的任务安排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分阶段逐步实施以凝练办学特色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从而实现学校整体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或演进方式所谓跃进式转型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特定条件下为迅速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开拓创新重点突破寻求常规突破实现自我超越在短时间内实现本校整体跃升的发展过程或演进方式渐进式转型进程中包含跃进式转型跃进式转型也要以渐进式转型为基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实际上是渐变和突变的统一都分别包括了增量发展和存量发展一般地说在新建初期跃进式转型发展更为办学者和社会关注而渐进式转型发展主要是对院校在较长时间内自身优化的考量

5总体与派生

从转型涉及的范畴来说可以分为总体格局的转型和部分派生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办学层次转型从单科性到多科性的学科专业类型转型从专科层次单一的人才培养向全面履行高校功能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总体格局上的转型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首先面对的三大转型而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转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目标定位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等方面的转型是办学层次与类型转型所派生或延伸出来的是在办学层次与类型转型的总体格局下必然要相应推动和逐步推进的可以说办学层次与类型的转型是学校其他层面的内涵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其他层面的内涵建设转型必然促进办学层次与类型的转型

6宏观与微观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型的背景下高校办学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包括高校办学整体的许多重要方面从宏观方面来看转型主要指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变革的结果就是在教育主体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在经费投入上实现了从全福利型教育向半福利型及全收费型教育的转型在办学格局上实现了从单一的国办教育向国办民办中外合作举办等多元教育的转型从微观方面来看高校办学整体转型主要指具体高校在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上的质的转变体现在高校规格层次上在学科设置上在办学目标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属于微观层面的转型

转型之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归因

理论研究与办学实践表明推进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与自觉行动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整体思路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学科专业调整成绩显著新的办学格局初步架构本科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起步社会服务空间有效拓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并面临着不少困惑与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型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充分展开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规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

专业布局学科布点还没有完全到位应用性专业群没有形成多数应用学科总体上相对较弱师资队伍还不能全面适应一支结构优良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建立校地互动空间还没有更多更好地拓展在服务地方的观念能力和途径方面同履行区域性大学的使命尚有距离管理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符合学校定位发展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导向和文化环境建设还有待推进二级学院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有的传统学科和传统专业与学校转型发展的整体推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够适应等等

如何认识和理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惑与问题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建成一所真正合格的本科院校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有学者认为转型期是指从新建本科院校产生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一时间跨度大约15-20 因此,“转型还未完全到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一个必然存在的特殊阶段问题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客观条件制约其加快转型这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很好落实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受到极大的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导向仍然是传统的学科型没有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没有真正形成推动应用型本科发展的环境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与全国部属院校和重点院校一样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导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等都必须参与传统导向的各种竞争新建本科院校所在省区的本科高校一般较多而且大多数地处省级城市之外的地级市甚至县级市所能获得的支持和资源等都相当有限加上基础相对薄弱又处于政府资源配置的边缘在公共高教资源的分配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来自资源资金人才资产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和不利处境新建本科院校因建设新校区大多数负债较多而且这类高校的资金来源有限而转型发展为一所技术或工程型的应用型高校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等等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因素制约着加快转型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升格为本科后面临着来自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因此学校转型首先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基础条件较差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影响力较小制约着服务

社会空间的拓展和从地方获取更多资源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期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工作任务艰巨同时面临着规模扩大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任务影响了转型的进程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层面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但是由于人员结构干部素质的差别在如何把学校转型发展思路落实到二级学院发展中就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个转型发展等等

转型之策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新建本科院校因何转型转何种型转向何方如何转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增进转型基本观点的理解破解转型发展中的困惑引领转型发展的方向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和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转型发展的目标取向进一步理顺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寻求转型发展的方略与路径

1坚持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创新意识

规划纲要指出: “ 进一步解决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动力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特别要从精英教育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准确定位植根区域面向社会进入市场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从局限于自身的视野与经验中解放出来开阔眼界走出常规超越自我开拓进取创新创优提高治校管理能力与战略思维水平从兄弟院校的经验中解放出来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的同时立足校情落实定位奋力拼搏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解放思想转型发展进程中需要强化问题意识自觉从现实中寻找各种问题明确的具体要求需要强化差距意识自觉从比较中寻找差距明确追赶和跨越的目标任务需要强化忧患意识自觉从目标中寻找前进动力明确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历史责任

2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转型发展中增强危机意识

规划纲要发展是高频度出现的一词,《规划纲要指出:“把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正处在一个全面建设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阶段正处在又一个新的创业时期和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为完成第一次办学原始积

累的最困难的奠定发展基础的阶段面临的转型发展任务极其繁重而艰巨比如从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来说要通过实现学校与社会_____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与管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互动推动科学发展因此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不为过去的经验所束缚清醒认识发展阶段的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方位不为既有的进步而停滞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转型发展中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培养造就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全面遵循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落实质量立校战略和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好如何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等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4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转型发展中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育部2010 年工作要点三次使用内涵建设一词内涵发展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话题和主旋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在转型发展中重视内涵发展努力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着力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当将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作为当前特别需要抓紧抓好的工作重点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构筑特色优势在推进队伍建设转型中不断提高教师管理干部素质在推进学科建设转型中切实提升应用型学科建设水平在推进专业建设转型中继续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在推进服务面向转型中积极做好服务地方工作在推进组织管理转型中不断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5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在转型发展中正确处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关系的处理与应对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科__学发展观的战略视野来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扩大规模实现转型和内涵建设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关系全面建设与特色构建的关系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从思想方法论层面上来讲需要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与落实行动的关系规范管理与创新开拓的关系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关系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关系事业发展与师生利益的关系从工作的操作层面上来看还有学校建设中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内涵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权力结构中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管理改革中的骨干倾斜与兼顾一般治理学校中的理念设计与落实行动办学过程中的改善条件与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关系需要在工作中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去正确协调和有效应对其中当前带有全局性的关系是统筹协调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办学转型和加强内涵建设三项任务的关系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系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统筹协调学校发展社会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坚持融入地方实现校地互动发展统筹协调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转摘自《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1期)

 

编后语:一般而言,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使学校具备了转型的基本条件,形成了转型的内生动力;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强大的外驱力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转型发展既是一场涉及到对原有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利益格局重大的调整与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自我超越,还关系到自身能否开好头起好步走正路。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需要处理种种发展矛盾,解决各种发展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关系,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持续复杂的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

 

顾永安[4]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逻辑起点,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大众化进程中“两个转型”的问题。认为“新建期”、“地方性”和“应用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新的大学精神、新的质量标准和新的教育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归宿,走创业型大学之路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念与模式选择,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新建期”、“地方性”和“应用型”

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特指从1999年起升格的“新”本科院校,它们是在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通过合并升格、独立升格、转制升格和(独立学院)转设的具有全日制本科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高校。在这里,需要明确两个重要的限定:时间——1999年开始;升格——由原来的专科升格为本科高校。除了这两个限定外,新建本科院校还有三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一是处于新建期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新建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有概念。在表象层面上,“新建期”更多地指向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时间维度,主要是指1999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多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合并或专科学校独立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相比于传统本科院校,他们是新建的、缺乏本科办学经验

的,因而也是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为建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而努力,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跃迁。新建本科院校从名义上正式设立到达到国家规定、社会认可的本科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显然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过程。一般来说,这个过程需要10年左右。近年来,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的认识更

多地侧重于内涵、型态之新。有学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仅仅从时间上来界定其是否属“新”,而应当着眼于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内涵之新。此外,有学者认为基于英国“新大学”的经验,此类高校可以归类为中国“新大学”,认为中国“新大学”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设置的,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的院校。还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兴高校”,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流变的概念。

二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大多数为地级市,由所在地方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以当地为主,毕业后多数留在地方就业,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属性的地方性。国家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也正是以所在地区为服务重点,适当辐射周边地区。地方性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中的使命和价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紧扣地方性这一服务面向属性,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其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当然,对于一些行业背景比较明显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也需要面对如何妥善地处理好面向行业性和立足地方性的关系问题。

三是具有应用型这种崭新的内在特质。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技术升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共同产物,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使命和职责所在。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紧扣“应

用”,高度重视“服务社会”职能的履行。这也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并将“应用型”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履行方面,在注重本科层次的“学术学理性”的同时,积极倡导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取向”和“实践取向”,由此再扩展和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综上所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自新建本科院校之后出现的名词,“地方性”、“应用型”分别强调了其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办学类型定位。还有学者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紧紧抓住学校转型发展的“新建期”、“应用型”和“地方性”三个“关键词”,就是很好地抓住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向本科办学层次和应用型办学形态转型

“转型发展”是指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涉及到新建本科院校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各种不同维度,需要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应对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在办学层次跃迁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新建本科院校能否自觉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转型发展问题,并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合理定位,在实践中解决好转型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这类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变革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二是在学校发展方向或类型上,面临着从原有传统办学形态(研究型、学术型)向新的办学形态(应用型)的转型。即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层次提升,而且还有类型转变,这两个变化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这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不了前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不能合理地称自己为“本科”院校;不进行后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会偏离社会需求这个所赖以产生的坚实基地,并极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在这“两个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起点、是中心、也是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学校职能拓展出(通过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地方和行业企业)、学校发展方式注重与地方互动。而上述的每一种变革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做出相应的各种改革,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性的变革。我们的研究进而指出:转型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深刻的变革:它不局限于学校发展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形态、功能和定位的转变;它关注的不仅是一所高校的当前发展,而是关注到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它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外力推动和内生需要的结合。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新的大学精神、质量标准和教育模式

我们的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界定集中于其作为“新型”大学的内在本质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新建本科院校的三个“新”特质,即新的大学精神:参与式建设;新的质量标准:社会性标准;新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具有新的大学历史使命:肩负高等教育大众化重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依托院校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担当社会进步的先锋,引领地方文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是社会历史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社会化的体现,体现了来自学生、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立之初,就是对这种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就已经将满足这些新需求内化为自己存在的根本价值。因此,新建本科院校之“新”,最核心、最本质的就在于她有着新的大学精神,即:从传统的旁观式批判转向参与式建设,并将其内化为“新”的大学精神的核

心内容。综合分析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背景与使命,我们发现,新建本科院校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强调与社会的直接互动,高度重视和突出“服务社会”职能,以“服务”(多样性、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参与式建设”,深度融入社会进步的现实进程。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种响应现实社会需求而出现的新型高校,其大学精神的显著特质就在于强调“参与式建设”,强调教学和科研的服务导向。这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及质量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的目标;而高等教育目标又是与高等教育的职能密切相关的。因而,高等教育职能和目标的分工分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的差异。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要有新的质量和质量标准,根源就在于其职能和目标的“新”。这样,新建本科院校从传统的注重教育的“内在标准”或“学术标准”转向“外在标准”或“社会标准”,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基础、将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是一种新的质量标准。

新的大学精神与新的质量标准,将会导致新建本科院校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从学校层面看,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突出表现为学校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直接互动中不断发展,也即“校地互动”;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看,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研合作教育:从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转向教学、科研、生产(应用)三结合;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三“新”,既是新建本科院校之“新”的本质内

涵,又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归宿: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新建本科院校在新建之初,必然面临着如何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的任务,真正实现从专科层次办学到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这需要实现观念上转型,也需要实现行动上的转型,并为转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从外延方面看,合格的本科院校需要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条件,包括经费投入、场地建筑、设施设备、队伍配备、制度规范等等。从内涵上看,主要表现为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实质性地履行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等教育职能,培养出合格的本科人才,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直接参与社会建设并做出一定贡献。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围绕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在运行、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应是规模做大和层次提升,而应该是办学_特色和自身品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由于它是一个

系统,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哪一方面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追求,都可以形成自身的品牌。在一定意义上讲,办学特色所追求的就是品牌,而品牌所依赖的就是办学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成合格本科院校和培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对高等教育市场细分,寻找到符合高校实际的市场定位,并通过特色和个性化吸引顾客。要在“合格”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特色进行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大学的品牌,以整体的、稳定的形象面向公众并获得社会认可,进而创建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建设合格的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和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特别是当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之初就全面规划、统筹推进时,这三个阶段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可以说,这三个阶段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推进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的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这类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即创建一所应用型品牌大学。在这里,应用型品牌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其核心是要形成为社会公认的大学品牌。创建品牌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区域特点、目标市场等),二是要以优质为前提(质量主

要不是纵向对比的质量,而主要是指与相对于社会需求的质量)。

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念与模式选择:走创业型大学之路

当下,关于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与实践很多,笔者认为创业型大学不是一种高校类型,而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与发展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该选择“应用型大学”这个发展目标,而其达至目标的一种好的可能方式就是走“创业型大学”之路。龚放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观点:“美国高等教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所倡导的‘创业型大学’可以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范式。”我们的研究就是用大量实例论证了在中国国情下新建本科院校走“创业型大学”之路,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可能的。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1998)和《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2004)中,具体分析了特文特大学、沃里克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恰尔默斯技术大学和马凯雷雷大学的转型创业实践。这些大学当时均属于欧洲二流、三流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地带,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它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学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的变革需要,努力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尽可能多的大学自主自治权利。正是这种创业的努力,这些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高校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很快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伯顿·克拉克称这种变革反应为“创业型反应”,并总结出“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激活的学术心脏”和“整合的创业文化”等创业型大学的五个因素。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后期以来所经历的社会需求和大学反应的严重失衡现象正在我国“重演”。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面临着与他们当年相同的或相似的问题和难题,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新建、后起、弱势的校情(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类似于伯顿·克拉克所说的“二三流大学”位置)、发展现状

(相对边缘的地位、严峻的生存发展压力等)与一些国外创业型大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何变问题为机遇、在困境中谋发展?对照创业型大学,他们的转型经验和创业型大学理念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高校的分化不仅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甚至已经成为现实,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加明确、更加主动地走“应用型大学”之路。虽然目前这类高校面临较深的观念制约、较不利的政策环境,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行动起来,主__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国外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有前途的发展道路。

第二,重视各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创业型大学的五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但是每个孤立的因素却几乎毫不重要。转型要求进行整体的结构性变革——从管理核心到外扩外联机构,从经费来源到学术重组——并形成接受这种变革的全面的内部气候。综观国内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与国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之路多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转型发展中如何使各方面因素协调配合以整体推进,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三,确立问题就是机遇的态度。国外创业型大学面对转型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善于变问题为机遇。如在改革之初,特文特大学的决策和管理层曾经提出“问题即是机会”的纲领性口号,这给了学校在困境中创业求存以极大的精神原动力。320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既有内部的问题,也有外部的问题。洞悉问题的根源、着手解决问题,正是发展的核心。

第四,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驾驭中心,只有那些没有雄心壮志的大学才无视这种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其转型发展的“创业”过程中,尤其需要一个有雄心、有魄力、有能力的领导核心。根据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分析,那些转型比较成功、发展得比较好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引领

和推动着学校的转型发展。

六、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旋律: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转型发展必需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必需通过扎扎实实的内涵建设来实现。内涵建设的内容很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等六个重要方面,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需要着力推进的内容,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专业建设是基础,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大学文化建设是软实力。

其一,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最具基础性的转型。由于教学是大学最核心的职能,教学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其他方面的转型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两个转型”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体系、方案、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其二,专业建设。专业是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纽带之一,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的主要课题,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转型发展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主要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解决好新办专业的问题;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模式改革、抓紧课程与教材建设等。

其三,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层次提升、向应用型转型和办出特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目标取向上要坚持培养应用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强化知识的体系性、应用性和技术研究;在建设思路上要坚持重点建设、特色发展、交叉补助,整体设计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建设途径上要坚持产学研结合,以使学科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其四,队伍建设。一切发展的推动力量都是人,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实现从专科教师向本科教师转型、从学术型教师向应用型教师转型,主要任务有:校地共建,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素质”转型发展;积极引导,推动青年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突出特色,推动新专业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明确目标,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管理队伍建设转型的核心任务是要实现观念转变、思维转变和作风转变,从而解决好发展战略问题、精神状态问题和行动实践问题,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特征、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科学

发展的战略问题、培养推动转型发展的创业品格等。

其五,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处于探索阶段而存在制度滞后、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瓶颈。可以预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未

来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就必须大力加强制度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现代大学制度,其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民主管理。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度建设的当前突破口主要集中在大学章程建设和学院制改革,通过这两项制度建设可以带动

学校的整体改革。

其六,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文化既是根本动力、又是最终目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当广泛借鉴国内外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先进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全面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树立“文化兴校”战略、制定大学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构建大学文化建设标准体系。

(转摘自《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编后语:与传统本科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在特定的“新建期”既面临着“黄金发展”的重要机遇,又面临着“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然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这部分学校必须在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合理定位,赢得并拓展学校自身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获得特色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所在。

 

 


成果报告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00082),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该课题紧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直接面对在此背景下兴起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问题,探索其转型发展的依据、动力、目标、途径、内涵等。课题研究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逻辑起点,以广泛深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理论探讨、案例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系统分析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示其转型发展的现实依据与内源动力,对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办学定位、实现路径、文化品格及内涵建设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对其转型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课题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谈,并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做了深入剖析。如通过调查研究对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了我国五所新建本科院校和国外五所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创业发展实践,得出了一些重要启示结论;通过与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干部的访谈,深入了解这些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取得的经验等。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 新建本科院校的本质内涵

该课题在对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产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全面把握的前提下,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新”不仅仅是个时间性概念,更具有独特的“新质”。新建本科院校的这种“新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有着新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她以参与式建设代替了传统大学的旁观式批判,积极参与社会进步、直接推进社会发展。其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满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因而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质量标准,这种质量标准在传统的“学术标准”或“内部标准”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外部标准”或社会标准。最后,基于以上两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质还表现为她有着新的教育模式,即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从封闭的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社会合作育人,并进而从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走向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的现代教育模式。

2. 新建本科院校的“两个转型”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一种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等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这种转型发展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共性的方面,又有这类高校个性的方面。该课题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共性层面的转型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转型,这是学校层次提升的要求;二是实现从传统大学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这是学校类型定位变化的要求。在这两个转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起点、是中心、也是根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导致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倾斜、教育过程重视产学研结合、学校职能拓展出(通过应用型人才和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地方和行业企业)、学校发展方式注重与地方互动;而上述的每一种变革都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做出相应的各种改革,最终导致学校整体性的变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的本科院校不仅仅是层次提升,而且还有类型转变,这两个变化是新建本科院校“两个转型”的根源。

3. 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归宿

该课题研究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目标归宿应该是应用型品牌大学。应用型品牌大学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应用型大学,二是品牌大学。办应用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强调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供应用技术研究参与社会进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时,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创建品牌大学,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对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其核心是要形成为社会公认的大学品牌;创建品牌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区域特点、目标市场等),一是要以优质为前提(质量主要不是纵向对比的质量,而是相对于需求的)。

4.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

综合分析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本质、转型任务、目标归宿并结合我们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该课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创建品牌大学。从逻辑上说,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但事实上,这三个阶段几乎总是同时发生的,尤其是在新建本科院校对此有过精心整体谋划时。从个体的层面看,这三个阶段即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特殊的内外环境,在“新型”大学的道路上走向个性化的过程;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层面看,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走向品牌大学的过程是一个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过程,恰恰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和错位发展。

5.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是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主要包括办学定位、目标驱动、动力机制、路径选择、逻辑前提、品格特征等,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战略选择问题,涉及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依据、方向与路径等。二是转型发展的过程研究,主要表现为实现转型、构建特色、创建品牌大学的过程。“品牌大学”是转型发展的指向目标,其本质就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系统中基于自身定位的特色发展。三是转型发展的内涵研究,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创新、文化培育等,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只有以上三个方面相互勾连、整体推进,才能使转型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类型定位选择

西方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将应用型本科教育从传统的本科教育中分化出来,我国直到20世纪末才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的概念。潘懋元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类》有关第三级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高等教育分成综合性研究型、专业性应用型、职业性技能型三种。其中的第二类“专业性应用型”是大量的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其开展专业性应用型教育,培养有宽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经济师、临床医师、教师等。我国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在大众化潮流中,新建本科院校特别要充分认识高校分工的必然性,理性地接受高校之间的分工,按照分工思想明确学校角色定位。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的表述中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总体上给学校定位,规定学校的应用型应该表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的履行方面,在注重本科层次的“学术学理性”的同时,积极倡导新建本科院校的“职业取向”,由此再扩展和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2.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_部分,因此,其转型发展,不仅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的自身努力,也需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共同努力。

第一,新建本科院校自身要把握好“坚持、呼应、争取、呼吁”八字方略: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方向,持之以恒、办出特色和水平;呼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新导向,抢抓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努力跳出单个学校的狭隘视角,从这一类高校群体的角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获取更大的发展动力、形成更好的发展思路;呼吁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重视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真正落实“科学分类、分类指导、多元办学、特色发展”,真正将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类型加以指导。

第二,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类型多样化的现实,组织力量重点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分类研究,为分类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按照“不禁止”的原则,允许新建本科院校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可以通过各种专项建设、新建本科院校示范校建设等引导、鼓励、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第三,地方政府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主办者,要合理处理好与高校的关系问题,会同教育主管部门落实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将重点放在为高校发展提供相关服务上来,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合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可以直接与高校协作、联合,可以支持或推动高校与产业“联姻”,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推动高校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引导高校服务社会,如建立重大决策向高校咨询制度等,要求、鼓励和激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建设。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要加强与高等教育合作的意识,逐渐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满足自身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转摘自《大学》2012年第9期)

 

编后语: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由于缺乏现实的分类指导和政策引导,我国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跟风升格、求大尚名、模式单一的局面。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企业、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没有必要走传统大学发展之路,必须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明确的是应用技术大学不仅是一个大学名称,更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地方区域产业发展,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类型。

 

 

 

 

 

 

 

 

 

 

 

 

 

 

 

 

 

 

 

 

 

 

 

 


 

 

 

 

 

 

 

 

 

 

 

 

 

 

 

 

      编:刘明初                  编辑:萍乡学院高教研究与评估所

常务副主编:邱建丁                 电话:0799-6682196、6684301

副 主 编:易志文               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五里牌(337000)

责任编辑:钟旎                    E-mail:pxgzjps@163.com

* 本刊部分栏目的内容摘自公开媒体,并注明了出处,特此鸣谢。



[1]作者系平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孟兆怀(1955) ,男,四川万源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3]顾永安1967-),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

[4]顾永安1967-),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