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教 发 展 与 研 究 动 态 2010年第5期 2010年12月24日 顾问:郭伟 主编:陈永秀 副主编:吴春晓 彭香萍 责任编辑:钟旎 |
目 录
● 名校理念
☆西安翻译学院
● 政策导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 研究专题
☆试析贫困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
☆关于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之检视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析
☆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
☆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出大学的特色
● 他山之石
☆关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
☆对闽江学院应用教学型大学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思考
·名校理念·
西安翻译学院是由著名民办教育家丁祖诒教授创办,于1987年经陕西省教委批准成立,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实施以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同时可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涵盖“文法、理工、经管、艺术”等多学科多专业的一所综合性民办本科高校,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高校之一。
西安翻译学院的办学理念: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公益性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将“读书、做人、文明、亲情、变革、奋进”作为校训,“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材,让奋进者辉煌” 作为座右铭,将创建世界一流民办大学作为责无旁贷的己任,通过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去实现“与世界接轨,创东方哈佛”的西译宏愿。
西安翻译学院从1987年的几百名在校生到现在的4万之众;从最初租赁的一个教室起步到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的自有校园;从一穷二白到积腋成裘自我积累的10亿元属于国家的固定资产;从自学考试辅导班到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本科高校,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不但优美地勾勒出了整个陕西民办高教的群体优势,而且成了整个中国民办高教成长崛起的胜利交响曲。
西安翻译学院始终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取之于学用之于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在与教育产业化和学商思潮作不懈斗争的同时,始终木秀于林地高扬和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绝不中饱私囊地坚守教育这块高尚神圣和洁白无瑕的阵地,始终奉行“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材、让奋进者辉煌”,给烧了七八十度水的有志青年添把柴的“第二希望工程”,鞠躬尽瘁毫不动摇地将从学生那里收来的学费,用来改善在校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确保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拥抱更多渴望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西译人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地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新时期有中国民学特色的民学之路,西译人成功实践的“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培养双专业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金色奉献;西译人排除“极端民主极端自由奢谈人性化”思潮的干扰,坚持中国尊师重教爱生如子的民族瑰宝,结合自身生源特征奉行的“全住校、全封闭、准军事化”的严格管理模式,不但受到广大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褒扬,还为全国范围内众多兄弟民办院校所效仿,这不仅是西译人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神圣职责,更是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再创新和发展;西译人还在每年万名新生中挑选百名佼佼者,实行五年不拿国家学历不讲汉语、以全外语环境培养准同声传译的翻译研修生院,挑战学历,挑战人才观,以极大的勇气和气魄实践了综合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西安翻译学院认为教育的灵魂在于质量。在学生就业方面,西安翻译学院教导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修炼内功。这里讲的内功一个是学识,一个是德行。在学校要抓紧四年黄金时间,好好学习,人的一生真正能够潜心学习的也只有这几年。一旦工作就很难收心。不要整天上网,不要谈恋爱。要珍惜大好时光。到了工作中还要加强继续教育。另外,要加强对自己品行的塑造。仅有知识也是不够的。要敬业要尊人,要有集体观念,要对社会负责,不要只顾个人利益。
尊重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挑肥拣瘦,特别是一些公办院校或者知名学府的毕业生,仍然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思想,因此还端着点架子、摆不正心态,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我有一个学生,先让当一个小库房保管,他毫无怨言,后来让他到一个部门打杂,他也接受了。没多久就被提升为西北区总代理。企业老板看上了的就是这种务实的精神品质。”
看清形势。某个阶段就业出现了困难,不必大惊小怪。中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正在大踏步前进,人才需求从宏观上来讲应该是供不应求。最近的青藏铁路通车就是一方经济高速发展的预兆。经济腾飞了,就会产生很多的工作就业岗位。所以,大学毕业生晚一两个月就业没有什么不可以。千万不要心灰意冷,要相信,是金子总会闪光,天生我材必有用。
寻求他途。比如自己创业。你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能在一条船上苦等,不要老想着给别人打工,要鼓起勇气自己做老板,要给自己创造机遇,只要你一心想做事,没有做不成的事。“难道那些没上大学、没有高学历的人就不工作了,就只能饿死吗?国家加大教育投入是为了提升全民素质,而不是为了单纯地保证就业。”
·政策导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高厅[200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有关部属高等学校:
随着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结构、就业市场变化的新趋势,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快改革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为切实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力度,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提高专任教师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高职(高专)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各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所在地实际,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企业及社会上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中聘请。
四、建设一支理论基础轧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在职务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方面,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予以倾斜。
五、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我部将在有关高校建设若干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开展高职(高专)在岗骨干教师的轮训工作。师资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一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旨在提高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短期培训;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三是通过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师资。
各高职(高专)院校要制定教师培训培养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对参加培训和进修提高的教师要将有关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职务聘任和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六、本科院校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要参照上述意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拥有一支稳定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并有计划地进行正确的高职(高专)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教育,逐步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水平。学校要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支持教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及开展相关研究。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制订建设规划,落实经费保障,切实重视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尽快着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健全措施,长抓不懈,确保此项工作达到既定目标。
·研究专题·
试析贫困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
刘金锭
摘要:通过分析“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在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受当地 经济 社会 发展 状况的影响情况,认为这些高校要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准确定位,积极适应高等 教育 大众化阶段的办学多样化、地方化,主动选择分类发展,主动适应本地和发达地区两个市场的需求,主动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寻求办学上的沟通和协作。
关键词: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办学定位
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 中国 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贫困地区现有高职高专的办学能力,使它们更好地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中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中的贫困地区,特指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确定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所在地区。以湖北省为例,共确定25个“重点县”,主要集中在十堰地区、黄冈地区和恩施地区。对于这些“重点县”,中央除集中主要资金予以支持以外,更动员全国科技力量进行科技扶贫,“使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站”的高等学校,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兴衰,将直接影响着其发展速度的快慢。
一、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影响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生源不足高职高专生源主要来自当地。但是相比其他地区而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还很低,具有高等教育可支付能力的家庭比率也低。这在客观上导致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生源不足。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考生已越来越不满足于有学上,更想到大城市上理想的学校和理想的专业。大城市,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名城往往成为考生的首选。另一方面,受文化传统中“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我国广大民众对高职高专、尤其是高职院校不感兴趣,也导致了这类高校社会需求不足,发展艰难。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办学经费筹措困难高职高专大多是省属地方高校,主要办学经费直接源于省教育厅。由于省政府对高校的教育经费拨款主要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高职高专紧张的生源状况使其获得政府拨款的能力严重不足。另外,“重点县”属于国家“扶贫帮困”对象,其所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不能给予高职高专很大经费扶持。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高校的知名度也很难为其赢得社会捐赠。因此,贫困地区高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成了学校的重要经费来源。然而,贫困地区生源多数来自低收入家庭,为了促进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些高职高专院校还不得不按一定比例减免贫困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所有这些都影响着这类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以致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师资力量薄弱贫困地区的工资水平低,高校教师在各方面待遇相对较差,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不好,不仅应届博士生、硕士生不愿前往,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应届本科生也不愿去,致使高校师资得不到及时补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对精神生活需求层次较高的群体,需要一个 交通 与信息获得灵便的环境,然而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信息、管理方面的落后,不能满足他们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要求;而且同一城市内高校数量少,没有相互利用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的协作条件,束缚了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现有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也大量流向发达地区。这些高校为了发展,不得不增加人才引进的优惠条件,如住房、科研启动费、解决配偶工作等,这必然会增加办学成本,给本来实力就弱的高职高专院校增添了不小的办学压力。
二、贫困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定位试析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高等教育阶段,要相对稳定普通大学招生规模,重点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到2010年,使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要扩大高级技工、技师培养规模”。这是高职高专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高职高专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贫困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当地高校培养人才以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高校不能再有管理思想和观念上的“体制依赖”,继续“坐、等、靠”,而要充分利用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全面分析自身的 历史 和现状,积极对学校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一)高等教育多样化趋势的背景下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主动选择:分类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只有类型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校各司其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种不同的适用人才。如果高校不管层次和类型的差别,盲目追求“研究型”、“综合型”而忽视内在的差别与特色,缺乏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定位的认识,其结果就是不仅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个性,而且相互争夺生源,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办成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传统大学,而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地方院校,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有学者从人口统计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认为2010年后,可能会有一些高校由于生源不足而产生生存危机,尤其是社会公众形象不佳的学校和地域位置较差的学校,从而提出高等教育的办学应该模式多样、标准各异。对于贫困地区高职高专来说,竞争力、资源都不具备与其他高校的可比性,因此,要对高等院校的分层、分类发展有正确认识,甘于自身定位而真正担负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各类不同人才目前和长远的需求总会在人才市场上反映出来,用人单位必将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毕业生的真才实学“量才录用”,根据人才的实际贡献“按质论价”,而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重点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理性的用人单位已经认识到,只要能力足够的人才“才尽其用”就可以了。那些历史悠久、有良好传统的贫困地区高职高专有较强的发展基础学科的实力,在多年的办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具备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条件,只要在恰当定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2010年以前,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决定从政策上对高职院校的分类发展、避免盲目攀升进行了规定。贫困地区高职高专更要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办学潜力,争取本类别、本层次上的“一流”。
(二)高等 教育 地方化趋势的背景下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主动适应:两个市场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促使当前高等教育 发展 呈现出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地方化有以下几层含义:高等教育属地化管理;高等教育为地方 经济 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为本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有研究者撰文认为,实施地方化思路应主要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分为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本地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区经济向区外发展;第三层次是地方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促进地方经济向国外发展。“科技扶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贫困地区经济的主要途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指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直接挂钩,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贫困地区的高校在培养人才、发展本地经济上更是责无旁贷。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尤其要面向市场办学。由于贫困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都很低,无力高成本培养和使用人才,所以要求人才培养上的宽口径,以便人才使用上能够“一才多用”、能上能下。比如主要培养合格中小学师资的师范专 科学 校,其毕业生不仅仅要能胜任其本专业的教学工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往往还希望他们能够从事其他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这些高职高专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拓宽专业口径按类培养,大类专业建立共同的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在最后一年实现分流培养,学生可以选专业方向;同时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使所培养的人才“下得去、上得来、留得住”,真正服务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适应贫困地区的人才市场需求。
除了面向当地市场办学,贫困地区高职高专还应该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办学,主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操作技能型人才。有研究者认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关系上,贫困地区还表现出一个非常显着的特点,那就是贫困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不旺,吸纳力不强,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发展超前;而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人才需求较旺,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而且,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贫困地区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到高收入地区求职也无可厚非。葛道凯博士认为,这类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定单培养”,走产学结合的路子;根据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原则,重新审视和规划自身的专业设置和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的改革进程;高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只要学生有愿望和要求,学校应该为学生取得一张甚至多张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机会和可能。
因此,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应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不仅为地方培养“多面手”人才,也向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劳务输出”。这类高校不应和传统大学争硕士点、博士点,也不应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而要根据市场上的各类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成为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主动沟通和协作
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高校各司其职,是指不同高校间应合理分工,而不是各个高校彼此独立、没有沟通和合作。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特有的整体形态与功能;正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系统的目的和功能才能很好实现。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院校既有分工的必要,更有合作的必要。尤其是贫困地区高职高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份额,争取长足发展,更好地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就必须主动与高水平大学沟通协作,有效地将他们的服务引入贫困地区。
贫困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因此,如果一味强调独立办学,不仅学校的生存面临困境,而且培养出人才的质量也没有保证。所以,贫困地区高职高专在努力稳定自身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间特有的校缘关系,通过联合办学、专家讲学、聘任兼职人员等形式,吸引高水平大学的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为所在区域服务,为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这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有助于高水平大学增强服务社会的针对性,使高水平大学的知识创新直接到达基层区域。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与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有效联系的另一途径是向高水平大学输送具有进一步培养价值的人才。例如,湖北省为进一步满足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升读本科的需要,为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实施了“专升本”计划;并且,通过“专升本”,打通了高职高专学生进一步求学深造的渠道,极大地调动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活力。在美国,作为其高等教育基础的社区学院,为四年制大学输送了大量合格的生源。如罗得岛社区学院具体指出其办学任务之一是:向学生提供可以将学分转入到其他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并与罗得岛的其他高校密切合作,完善和改进转学教学计划。
贫困地区高职高专的区位劣势在一定时期内已是既成事实,要改变其区位条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信息化社会为这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只有充分利用 现代 社会便利的通讯条件,开放办学,主动寻求与高水平大学的沟通和协作,才能有效地降低高等教育发展成本,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变区位劣势为办学优势和特色。
(转摘自)
关于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盛世高
办学定位是一个大学的办学之纲,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内涵高校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其实质是高校在社会和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相应位置。高校办学定位具有统领引导作用,它不仅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而且还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做出方向性选择。高校定位一般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社会服务面向定位、办学规模和层次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方面。
办学定位必须体现出特色。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特征牞是高校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反映。它不仅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地位,而且也反映着其办学理念、人才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它既是高校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其在教育市场形成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二、高校科学确定办学定位的必要性
1.进行办学定位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做到高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如何培养出一大批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合格人才等问题牞需要每个高校认真思考和研究。如果一些高校在扩招的热潮下,盲目上专业,而不考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重复牞办学类型趋同,那么将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一些学生就业艰难,进而影响其社会声誉。
2.进行办学定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必将走向市场化。与此相应,高校人才产品必然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明确办学定位,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进行办学定位是高校发展的个性化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明确的定位和特色,高校才能形成品牌效应,才能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世界。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一旦形成,它将成为学校的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无形资产,在社会上产生深刻影响,在大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哈佛对世界政坛之影响,斯坦福对硅谷之贡献,清华的理工科,复旦的文科,都说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是高校发展致胜的法宝。
4.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办出特色的前提。高校的财力和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扶持是有限的。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可使高校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教学科研条件、专业与学科优势来确定办学目标,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那些有优势、有特色的学科与专业,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三、高校如何搞好办学定位一个学校的教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无不取决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高校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校发展历史、现有条件等实际出发。高校在专业拓展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历史沿革、传统专业和现有办学条件,包括教学条件、科研水平、师资状况、管理水平、校舍面积、经费充裕程度等等。忌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专业,别人上什么专业就跟着上什么专业;忌盲目攀高,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单科型院校向多科型发展、多科型向综合型发展,不断扩充专业,追求升格换牌。贝尔实验室有10万人,它仍叫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大学,虽称学院但没有人能否定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因而,只有扩充内涵,创造特色,大学才有水平,培养的学生才有质量。
2.要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防止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倾向,否则就可能出现结构不合理、缺少特色、模式单一的局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拓展新专业时应依据本校的比较优势,遵循有利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原则。世界一流的耶鲁大学,在一百多年前成立的工程学院后来取消了,为什么?因为学校管理者清楚其不能跟麻省理工学院或斯坦福大学竞争工程学科,自己只能在工程里的几个领域创一流。所以在高校定位时要找准自己的强势,在特色与质量上下工夫、做文章。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学科与专业,而是办出多少优势学科与专业。不能四面出击,什么专业都要办,每个专业都撒点胡椒面,而要重点扶持若干有希望办出特色的学科专业。
3.做好社会发展预测,体现未来社会需要。专业拓展要处理好短线专业与长线专业的关系。所谓短线与长线,主要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现出来的。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牞往往是短期现象,而教育具有周期长、效益滞后等特点。仅凭当前的供需所反馈的长短信息作为依据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今后一个时期的预测来确定是否短线或长线,注意避免短线专业一哄而上,长线专业一刀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拓展时引进市场调节机制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有长远眼光,要能体现未来社会需要。
4.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直接联系,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方化与之相适应。为此,高校在专业拓展时,还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发展服务并办出特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智力技术
资源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迸发出自身极大的办学活力。
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之检视
支希哲 罗向阳
[摘要]高校之间恶性竞争而不是协调发展会因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的过分趋同而产生;高校全面平庸而不是全面发展会因“大而全”、“小而全”而出现;高校的后劲不足而非持续性发展会因缺乏特色而凸显。为了规避上述不良倾向,高校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准备定位,办出特色。
[关键词]高校;科学发展观;办学定位;办学特色
一、高校“问题发展”召唤科学发展观
自从被赋予“服务社会”这第三项功能以后,高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与日俱增,成为了社会的“轴心机构”,从而摆脱了“象牙塔”形象,也完成了去边缘化的历程。高校现在是高深学问的探究场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摇篮以及经济社会的服务站。社会取得的任何进步都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不良社会现象和事件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维、从不同的侧面和层面将之归咎于高校的无能或缺位。高校已然与社会形成了一个共荣共存的有机互动体。这为我们关注高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高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科研成果越来越多,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批评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值得警惕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教育层次的差异,存在着严重忽视教育类型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的倾向,从而在高校类型定位上,重普高轻高职,重学术型轻应用型;在层次定位上,层层高攀,高职院校办本科,普通本科院校努力办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倾向,多校区高校、万人高校越来越多;而在学科定位上,存在越多越好的倾向,单科高校变多科高校,多科高校升综合性高校。这种种错误倾向和办学行为导致了高校的趋同和特色的缺失。高校之间恶性竞争而不是协调发展会因高校办学类型和层次的过分趋同而产生;高校全面平庸而不是全面发展会因“大而全”、“小而全”而出现;高校的后劲不足而非持续性发展会因缺乏特色而凸显。高校存在的唯一理由,从终极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达至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上述种种不良倾向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人类自由的扩展。印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扩展自由,因而这种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讲是违背“以人为本”之理念的。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涉及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原则、发展的方向和方法等,具有科学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鲜明特点。为了扭转存在缺陷的发展模式,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上的内在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检视我国高校过去的发展轨迹,用科学发展观拷问我国高校现在的发展模式,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愿景。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高校作为落实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主体,既要从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高度来把握,也要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思考,还要从高校自身的具体实际来考虑。
二、高校科学发展的基点是准确定位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关键是要紧密联系本校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而高校的发展规划关键在定位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科亨先生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科学准确的定位有利于高校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集中有限的资源寻求新的突破,避免“木桶效应”,不仅能解放自己,也能为其他高校发展创造选择空间。如果各个高校都能准确定位,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那么他们将是无可替代的因而是多样化的,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也将是卓绝不群的。如此,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失衡和恶性竞争可望得以避免,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有限资源也将得到优化配置。从这种意义上讲,准确的办学定位既是一所高校健康发展、成就卓越的重要保证,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基本前提。
社会各界对我国高校发展定位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都心存担忧。如今很多大学不顾基础,不论类别,都要创世界一流,争做世界名校,所有大学都朝研究型转变,都往综合化发展。这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模式趋同现象愈演愈烈,最终极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丧失和全面的平庸。作为高校的办学者,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高校不是社会的“镜子”而是“灯塔”,对社会价值观念的矫正和引领具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使命。高校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勿庸置疑,一所高校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或曰规模效益探讨的是组织规模在许可的范围内适当扩大有利于降低边际成本的问题,其约束条件是“在许可的范围内”。一所高校应该具有怎样的规模,或者说高校规模扩张在哪一个临界点上停止,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因为各个高校已有规模、师资力量、筹资渠道、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办学成本等方面不同,使得“在许可的范围内”这一约束条件是有差别的。事实上,现在很多高校的规模扩张并未遵循“规模经济”的理性原则,因为它往往产生的是规模不经济,多校区高校和几万人的高校在管理成本上的增加超过了规模经济节约的办学成本。规模上的扩张在起点上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走入常规化轨道,这种经费增加幅度不会太大。我们要消除一个认识误区,即只有规模大的高校才能获得更多的经费,才能有更高的办学质量,才有资格进入名校行列。在现有不合理的评估环境中,第一种情形可能存在,但后两种情形不具有必然性。规模小的高校,如只有不到
3000人的芝加哥大学,也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
在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上,则更容易出现错误取向。一般认为,只有研究型高校才是高水平的高校,才有成为一流高校的可能,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认为:“好大学并非都是研究型的,即使是研究型,也不都是一样的。”在法国,最受欢迎、最有地位的高校不是研究型大学,而是高等技术学校。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我国高校可分为如下几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5A1),着重基本理论研究,培养研究人才,一般可进入博士研究阶段(6);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5A2),着重应用理论研究,培养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多科性或单科性技术型或技能型专科学校或学院(5B),着重职业技术能力的实训,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1]。但现实中人们对上述分类的指导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研究型大学“赢者通吃”,一般大学努力“向上攀爬”,职业院校只是高考失意者无奈的选择。于是出现学术型和一般管理类人才供过于求,技术型人才相对短缺的情形。而“学术型人才一旦超过技术型人才,高等教育‘金字塔’就会倒挂,进而失衡”[2]。
学科定位上的“大而全”、“小而全”反映了高校的学科综合性倾向。学科是由特定领域知识组合而成,而知识具有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特点[3],在理论意义上,高校多设学科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低成本交流、互补并促进知识发展。但学科建设具有丰富的结构性内涵,包括教师团队、学科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具有强资源依赖性的特点。所以并非所有高校都能办很多学科。高校要着重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结合区域、行业、学科发展水平,支持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针对本区域的资源和地缘特点,新建一批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改造、调整那些不适应国家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学科。
高校的准确定位既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技术性的实践问题。只有获得共识的学校定位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提高凝聚力并得到真正拥护。学校领导要充分发挥民主,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和论证,激发他们踊跃表达和质疑,利用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学校的定位。尊重集体智慧的决策必定能得到集体智慧的支持。此外,高校的办学定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内涵应该与时俱进。而且,高校学定位确定即“定准位”后,还要“安本位”、“不越位”。
三、办学特色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持久动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4]高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有着密切关系。高校的定位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发现并确立比较优势的过程。高校的特色一定是高校的比较优势,但高校的比较优势不一定就是高校的特色。特色是独一无二的,但比较优势却有可能相同。如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上就具有本科院校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但这种比较优势却是所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具有的。显然,我们不能将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所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倘若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意味着它们都在从事“不同的工作”和完成“不同的任务”,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办学行为必将得到分工经济带来的好处。高校各自在自己的特色领域集中资源发展强项,也必将带来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何谓高校的办学特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认为,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高校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的金质名片,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一般来讲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质:独特性,卓越性和积累性。
独特性体现了一所高校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特征,是办学特色的最基本内涵。独特的根本价值应该体现在特色的第二个基本特质——卓越性上。卓越性是办学质量高水平的体现,追求卓越是办学特色的内在目标。积累性反映了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办学特色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它本身需要不断累积、不断演进。办学特色需要从理念高度上加以规定,但还要有历史厚度作为支撑。总之,办学特色不是趋同,不是平庸,不是能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多样化,是卓越,是外在规定和内生演化的共同结果。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高度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我国高校的办学制度空间无法和国外相比,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以往扩充了不少。政府和高校之间存在着利益博弈,以“贡献求支持”是打破路径依赖的唯一选择。高校在已有的约束条件下一味等待就会错失良机,只有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进行改革、形成特色,才能延伸制度空间的内涵,才能从政府获得更大的办学制度空间。
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和人才规格上。办学理念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校的灵魂,是约束高校和教职员工行为的十分有力的潜规则。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深广社会责任和深远办学眼光的办学理念,必定能将高校带向特色走向成功。如果校训不是流行的口号,它就应该是办学理念的文字概括和精要所在。高校校训是一所高校特有精神的表征,它是将办学理念概述为警示格言的简洁规定,因而是办学理念的文字反映。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以真理为友”的校训反映了哈佛坚持真理,在学术上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以追求“知识之真”的办学理念,这是哈佛的办学特色。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是该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依据。1904年,时值满清王朝末年,政治腐败,国事维艰,张伯苓倡导南开师生“允公允能”,这一校训体现了为报效祖国培育英才的办学理念,是为该校办学特色,不仅造就了南开大学的辉煌,也成就了张伯苓的名垂青史。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则能把“道不同”、“意见不合”,甚至“势若水火”的学者大师请在一起,樊然并峙,即使在先秦与西方,恐怕亦鲜有其比的[5]。这一独特的办学理念使当时的北大成为学术天地和学术世界的象征。
学科特色是高校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国际上的一流大学,尽管并非所有的学科都是世界一流,但他们都往往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的最前沿,通过前沿领域的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不断巩固自己的学科特色。比如哈佛大学的法学、政治学,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牛津大学的数学,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等等。这些学科就是他们的特色,为他们赢得了稳固的国际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声誉。因此,建设特色学科可以作为凝练办学特色的切入点。以特色学科来体现和提升办学特色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可能路径。
办学的特色最终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上。缺乏人才质量保证的办学特色是没有意义的,强调特色就是强调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何种素质结构以及该素质结构获得何种程度的发展。显然,这与高校课程体系建构有密切关系。强化课程体系安排上的特色,就为人才质量特色提供了可能性基础,进而又强化了办学特色。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引人注目,主要是由于这所学校培养出像阿尔都塞、德里达、萨特、福科、迪比等一批享誉世界的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众多诺贝尔奖得主,还有一大批包括法国总统、总理在内的政界要人。哈佛办学特色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曾培养出6位美国总统和为数众多的国会议员等政治家,还有数不胜数的各大公司总裁和司法界领导人物,在学术上有35名教师获得诺贝尔奖。
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办学特色的形成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得到维护,需要与时俱进,其内涵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和升华。有些高校正在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而努力着;还有些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缺乏办学特色但却无从下手;也有些高校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办学特色的重要性;有些高校存在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去保持特色、发扬特色;有些高校可能存在特色,只是不够明显和明晰,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特色、凝练特色;还有些高校现在没有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去创造特色、开发特色。(转摘自 )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析
朱振林
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具有统领引导作用,办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治校理念等,而且还具体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形式、办学类型与类别等做出方向性选择,是一所学校的方向标,必然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学校办学定位基本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1.总体目标定位。它是对学校发展目标和方向的总体概括和描述,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治校理念、发展目标、办学特色等。总体目标定位具有理论性、宏观性、纲领性的特点,对其他定位具有统摄作用。
2.基本职能定位。大学的基本职能一般包括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个定位主要是指学校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科技贡献的方式、社会服务的领域等。
3.学校类型定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职高专四种类型;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分为三种类型: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这一定位对于学校确定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4.学校类别定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统计中,把高等学校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等。在国家制定的评估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不同类别的学校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定位要求学校对学校类别作出选择,这一定位对于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专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5.办学层次定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历教育中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在学位教育中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这个定位是指学校要在学历或学位的三个层次中选择发展方向,同时选择多个学历或学位层次时,一般也应确定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层次。
6.办学形式定位。我国高等教育形式按照教育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按照学制划分可以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这个定位是指学校要在办学形式上对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全日制、非全日制作出选择,同时选择多种形式时,一般也应明确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形式。
7.服务面向定位。服务面向是指一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范围及层次。服务范围是指学校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为全国服务。服务层次是指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分为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所属和省属等几种管理方式,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对于生源和学生就业去向以及学校服务范围都有很大影响。这个定位是回答学校服务的地域范围或对象范围(地域指服务全国、地区或地方,对象是指服务的部门或行业),是对毕业生培养层次和就业方向的界定。
8.发展规模定位。这是学校对办学规模作出的界定,是数量目标的定位。学校的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密切相关。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一个合适的办学规模,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又要确定一个科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
确定科学、合理的学校办学定位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确保大学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学校的期望等,来确定在什么领域、层次、地域范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尊重历史,要充分挖掘历史传统资源进行合理定位。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包括学校的价值理想、办学目标和管理的基本原则等,而大学的办学定位首先是对传统办学理念的继承与重塑,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对高校进行定位,能够使高校更加明确自身的目标、价值和追求。
实事求是,要全面考量学校实力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定位。“大学本身的资金和能力有限,必须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在学校办学定位时要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奋斗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要量力而行,实现办学定位要具有相应的措施并具有可操作性。一是要全面衡量、评估学校学科结构、师资水平、学术科研水平等在内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等的单项和综合实力情况以及在区域乃至国内国际的位置情况。二是要分析学校的资源现状和潜力,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基本条件等,充分认识各项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注意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保证目标能够实现。
面向社会,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合理定位。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和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必然造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存在不同需求。因此,高等学校首先必须知道服务的方向,充分认识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市场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找到学校发展和市场需要的结合点,创造出学校自身特色,在人才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方面是根据区域经济和地缘特点,即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层次进行定位,服务范围是指学校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为全国服务。服务层次是指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既要考虑国家的发展需要,为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以高校的服务方向为出发点,避免附和和攀比。
突出个性,要结合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进行合理定位。特色与优势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优势是高于同类,特色是有别于同类,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特色又可以相互转化和促进。“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特色办学有利于树立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有利于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求得发展。因此,高校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自我评价和对比评价,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科对象和服务对象上培养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使学校得到合理的、更大的发展。办学定位的特色是学校个性化的体现,因此,办学定位本身还要有特色,不能模仿或抄袭。
( 转摘自《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
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
刘 耘
[摘 要]办学特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现状,培育办学特色,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是积极主动地在新形势下继承与创新自身的办学传统,求得生存与发展,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本科院校;高校管理;高等教育
培育、形成办学特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和重点之一。为了引导高校彰显各自的个性和办学特色,解决办学趋同问题,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制定了“特色项目”这个门槛性指标,并明确规定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必须办学特色鲜明。这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相关政策以及高校自身认识等原因,我国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目标、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往往盲目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复制它们的办学模式,忽视对自身特色的研究与培育。培育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
一、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随着1999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中,一大批教学基础较好、师资结构相对稳定、人才培养社会认可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通过合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在政府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升格为本科院校。目前,全国本科院校740所,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就有近200所,在本科院校中占相当的比例。[1]
无疑,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与升格前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然而,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许多方面不可避免存在着差距。例如,缺乏高水平的适合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条件;学科和专业建设滞后;科研意识薄弱以及梯队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等等。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区别高职高专、其他老牌本科院校,获得社会各界认同便成为颇受关注的焦点。
然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没能清醒地把握升格后自身角色的转变,以及自己在本科教育系统中科学、合理的定位,急功冒进、贪大贪全,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盲目趋从老牌本科院校。长此以往,必将妨碍自身的健康发展。合理定位、培育特色是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在高等教育办学格局中真正拥有自己一席之地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升本不仅仅是学校名称和办学层次的简单变化,更重要的是办学层次和内涵的提升。办学层次的提升必将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对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建设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新建本科院校应正确分析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社会发展状况、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建设,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逐渐凝炼并培育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英国著名学者阿什比(E. Ashby)有个著名的论点——“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2]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造就了办学特色迥异的高校。高校优良的历史传统,不但是高校宝贵的财富,而且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土壤和源泉之一。办学特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3]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形成过程就是结合学校历史传统进行吸纳、升华和创新的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具有多年高职高专的办学历史,其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从时空来看,办学特色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历史进程。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前所积淀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不可避免地对其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培育本科办学特色,有的起显性作用,有的起隐性作用;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刚刚跨入本科办学行列的新建院校,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办学环境,不应也不可能简单地推倒一切另起炉灶,而要总结、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既有的办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凝炼、培育新的办学特色。如果全盘抛弃原来的优良传统,所谓新的办学特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而失去了特色。而且,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初期,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必须汲取学校的优良传统,选取最具特色,最具有潜力的方面重点投入,培育新的办学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培育办学特色,除了继承历史传统以外,还要对其进行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新建本科院校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新建本科院校只能原地踏步,也就没有未来和希望。新建本科院校继承历史传统,并不是不加鉴别地全盘接受,而是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不断地拓展与创新。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为地方性大学,并由地方出资举办,因此,这类学校还要根据它们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超越和突破历史传统,与时俱进,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不断培育特色、强化特色,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及其社会影响力与地位,不断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实现与地方的良性互动,增强自身的生命力。
三、培育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参与竞争的前提与关键
根据美国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C. Hamel)提出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理论[4],高校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所独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因此,必须根据自身的特色适时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一方面,特色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只有在发展中深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特色又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只有保持并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才能不断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现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我国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庸”,既没有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缺少创新的动力,也没有足够的生存压力。因此,高校普遍存在着两大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一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的能力很弱,专业设置重复,教学内容与方法老化过时。一方面不能提供社会所急需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因为所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难以就业。其二是高校之间同质化日益严重,即不管新老学校不分各自所在区域不管自身办学历史和特点,在相当单一的评估指标指挥棒的驱使下或在不切实际的办学目标的引导下,办学定位、办学目标高度趋同,由此产生的低水平竞争日趋激烈。在相同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下,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前有老牌大学的阻击、后有众多高职高专专科学校的追击、旁有民办大学虎视眈眈的夹击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不容盲目乐观。
新建本科院校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培育自身的特色,“力争表明在特定的品质和服务方面和外部支持群体的关系方面的独特性”。[5]
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实际和地方社会需求出发,全面考虑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扬长避短,以办出特色,强化特色,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竞争力,不断地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鲜明的办学特色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且是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和体现。无疑,培育办学特色是新建本科院校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新建院校以发展办学特色为突破口,通过局部率先突破,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在不长的时期内赶上名牌大学的例子比比皆是。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树立特色意识,培育办学特色,着力寻找市场竞争的空隙和机会,做到以差异性取胜、以创新性取胜、以独特性取胜,从而创造出学校特色和声誉,在竞争中逐渐做大做强。
四、培育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站”[6],高校办学实践越来越直接服务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等教育必须多样化发展,高校必须办各自的特色,并在此基础进行合理分工。
然而,在计划经济和大一统文化传统的长期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重视统一性而忽视多样性,导致高校个性、办学特色不明显,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界模糊,难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这种状况,对刚刚加入本科行列的新建院校尤为不利。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及时调整定位、培育办学特色,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在本科教育层次立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彰显办学特色,力争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到符合自己特色的恰当的定位和社会分工。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之所需,更是基于时代多元化要求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我国高等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呈现出一种由里到外8圈的“圈层态势”。基于这种“圈层态势”,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处于该圈层的第7圈。根据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7],不同圈层(类型、层次)的高校因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不同的社会分工都能办出高水平的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各圈层高校的办学特色却不够鲜明,社会分工也不够明确,难以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B. R. Clark)曾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8]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圈层,怎样与前6圈层的院校、与第8圈层院校相区别,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基于各圈层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形成。
近200所新建本科院校同处一个圈层,并不意味着这些学校办学都必然趋同。高等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办学趋同,特色不明显。每所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管理归属于各个不同地方等方面与所在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在办学上应呈现出各所在地区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来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任务。例如,应根据学校所在的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应瞄准所在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综上所述,对于本科办学经验不足,办学特色尚处在探索阶段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培育办学特色,是其立校之本,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而且,培育办学特色,还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有效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培育,是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和实践引导的课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切实的行动。
(转摘自《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科学的办学定位办出大学的特色
胡卫兵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如何科学的进行办学定位及办出大学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内涵和使命是我们科学的办学定位的前提及科学定位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就科学定位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科学定位与传统的作用,科学定位中正确认识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 办学定位 特色
一、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内涵和使命是我们科学的办学定位的前提
全球的一体化,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团体、个人既意味着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更应成为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当代大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素质来迎接新世纪的考验,脱颖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呢?
21世纪社会科技的发展要求人才必须拥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的复合交叉知识具备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组织创新的能力。具备先进思维方式和优秀行为修养的内在素质品质。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乃是当今时代教育思想的一大转变,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教育的目的是使人通过"认识你自己" 趋向那绝对的善。可以说,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智慧之爱。而现在的状况是:人们花了大量精力去从事没完没了的教学实验,做一些无关痛痒的调查分析;教师辛辛苦苦的工作,结果只是让学生学了大量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取最佳发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我们的素质教育讨论的热火朝天,但如何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至今没搞清楚,结果把素质分割成各种技能训练和知识的堆积,而与智慧无关。因此,现代教育已实质性地演变为一种“训练”,它的目的在于通过特殊智能的训练而胜任某一种职业,从而使教育萎缩为职业附庸和工具,这绝非真正的教育。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成教育。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爱和信仰。北大的校长蒋梦麟先生当年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只有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内涵,同时又有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科学的定位办学,才能办出大学的特色。
二、科学定位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确立什么样的大学办学定位理念,怎样完成大学的历史使命,是新形势下高校有效治校的首要环节,是大学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办学定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它对于优化高教结构,实现大学有效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以及校际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求生存谋发展的内在要求。 每一所大学则必须解决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下,确定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层次、学科领域、服务面向等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准确定位,既能为学校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又能激活高校之间的竞争力,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大学必须具有强烈的角色定位意识和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既立足于自身实力,又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追求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确立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塑造大学良好的公众形象。只有如此,大学才能确保生机勃勃的强劲发展势头,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定位涉及的主要方面
1、办学目标定位
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目标,大学治校者必须是一位清醒的、敏锐的观察家,能够准确地洞察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并能科学地制订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大学办学目标定位要能为大学发展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为大学发展摸清家底,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大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办学类型定位
大学办学类型定位即是确认自己的“身份”,明确其社会地位和在社会上受尊重的程度。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大学最多的国家,它把高等学校分为5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为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很重视科学研究,每年至少授予博士学位50个,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个;第二层次为博士授予大学,该层次大学又分为第一类博士授予大学和第二类博士授予大学,第一类每年至少在5个以上学科领域授予40个博士学位,第二类每年至少在3个以上学科领域授予10个博士学位或在1个以上学科领域授予20个以上博士学位;第三层次为综合型大学,这类大学学科比较齐全,一般最高只授予硕士学位;第四层次为普通四年制学院,其最高授予学位一般为学士;第五层次为社区学院及专科学校。
3、学科性质定位
学科性质定位既要从地区经济结构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从21世纪人才要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合理确定学科结构。目前,单一的基础理论或工程技术学科已无法适应一个行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大学学科建设既要站在学科的前沿,又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基础学科发展为基础,改造提高特色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开拓新兴交叉学科,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4、办学特色定位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大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战略》课题研究报告中认为,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概而言之,必须具备以下特质:
(1)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大学明显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但区别本身
并不等于特色,只有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达到其他大学
短时期内难以追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大学的特色。
(2)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决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
(3)大学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
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
(5)大学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
5、社会形象定位
确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能有效地影响社会公众、政府,求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并能在社会竞争中扩展自己,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大学形象设计要考虑自身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并能体现公众利益。
四、科学定位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的作用
办学传统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精神等社会因素。办学传统是大学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是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重要依托。办学传统在现代大学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办学传统对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文化结晶,一所大学精神品位决定了这所大学的发展活力。 大学传统常常是经过几代人探索形成的。大学传统一经形成,就会写到这所大学办学的旗帜上,成为引导这所大学前进的精神力量。办学传统对学校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引导作用上。
2、办学传统对大学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大学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思想创新,离不开理念更新,但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学校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办学传统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经验的高度总结。办学传统恰恰是办学理念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基础。因此,这些思想、理念和办学经验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无疑是具有激励作用的。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大学,常常凭借优良传统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办学传统就是一所学校的思想旗帜,是具有激励和凝聚作用的思想旗帜。
3、办学传统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新作用。大学办学理念的根本特点就是创新,就是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需要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办学风格的前提和基础。有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才会有积淀丰富的校园文化。所以,学校传统形成的过程就是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两者是殊途同归的。
4、办学传统对学校办出特色和办出生机具有推动作用。办学传统是学校几代人共同探索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经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并可昭示后人的办学理念。这些在办学实践中所产生的经验、思想、理念,对今后学校发展无疑具有借鉴作用、推动作用。综观世界上和国内的一些名校,他们之所以出名,就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办出了自身的特色。 办学传统、特色和风格是大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
五、科学定位中正确认识办学特色
目前社会上对于大学形成办学特色,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某些误区。这些错误认识可能会妨碍学办学特色的形成。
1、形成办学特色不同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必须是在相同的某一比较范围内的所有大学(至少是同类型大学)中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大学,一些大学并不一定是综合指标名列前茅,却同样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开放大学,都说不上是一流大学,但都办得很有特色。换句话说,凡是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都具有一定办学特色;但不是所有具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大学,都是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国内一流大学。
2、办学特色在特定范围内不完全可比。和大学的“一流”具有一元性特征不同,大学的“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一流大学是在特定比较范围内,在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中呈现为具有一流办学理念、一流科研成果、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学校形象、一流办学设施、一流的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大学;而办学特色可以因校而异,不具备完全可比性。如以校风为例,北大提倡“兼容并包”,有“民主”、“自由”之风;清华提倡“厚德载物”,有“严谨”、“认真”之风;南开提倡“允公允能”,有“开拓”、“活泼”之风。可以说三校是各有特色,不能用某种评估指标测定谁是“一流”,谁不是“一流”。
3、办学特色与大学办学规模无关。也就是说,不是学校规模越大,该学校的办学特色就越明显;当然也不是学校规模越小办学特色就越明显。世界一流大学中没有哪一所是因为规模大、学生及教师多而著名的,而质量高才是这些大学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美国大学排名在前一二十名的一流大学多为规模较小的私立大学,这些院校规模不大,却办得很有特色。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人所共知的例子:它已有140年校史,发展到现在教师也只有900多名;在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对全美大学的41个研究领域的排名中,该校在34个领域名列前三名,总的领先领域数位居第一名;其学生总数不足万人,但每年的新生中有93%是来自高中毕业班的前10%。相反,一些学校规模很大,招收学生数量很多,却不一定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如日本的日本大学,学生数量近十万之众,堪称日本最大的大学,但人们并不知道它有什么明显的办学特色。
4、学科齐全与否与办学特色不直接正相关。有些学校学科比较齐全,但如果都办得平平庸庸,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不但难称“一流”,也很难称为有特色。所以一味追求学校的大而全,无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相反,一些大学不追求学科齐全,却办得特色鲜明。仍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它至今仍不改名为大学,并一直以自己的理工科特色为自豪,它所设学科专业也并不齐全,不但堪称一流,而且特色鲜明。
5、办学特色不仅仅是大学的生存战略。目前我国多数关注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领导及学者,大多将大学办学特色作为在竞争中求生存空间的手段和工具。国外一些大学关于办学特色形成问题的研究,也有很多是作为生存战略提出的。如韩国近年关于这一问题的提出,就多集中在该国的二、三流大学。中外学者们也往往认为,“特色是学校继续生存的前提,没有特色的学校常常处于‘破产"的危险之中。”所有这些,显然是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作为工具理性和生存战略对待的。在竞争中首先是要求生存,这是正常的和无可厚非的;但大学的生存只是前提,不是目的。报告认为,大学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是不可以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它不是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时可以呼之即来的“救命稻草”。大学形成办学特色虽可作为学校求生存和规避生存危机的手段,但首先应将它作为价值理性和发展战略来对待。
六、科学定位中充分认识到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不可分割的
1、学校的办学特色深深根植于校园文化的沃土中。没有成熟的校园文化,就不可能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办学特色的形成标志着校园文化的成熟。在一所校园文化积淀厚重的学校,办学特色一般是突出的;相反,在一所不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办学特色也就不会是很鲜明的。
2、校园文化又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和学校办学特色的表现形式。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色就是通过这些文化现象表现出来的。办学特色既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无形的。办学特色总是要通过学校的人文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校风、校训等表现出来。
3、办学特色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包括学校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因此,创造办学特色的过程就是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任何一所现代大学在形成自己办学特色过程当中,都必须研究本校校情,从本校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学特色的性质决定了它首先是符合本学校实际的办学特点,这一特点又必须是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特点。所以,形成自己办学特点的实践过程就是根据自己的校情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的过程。办学特色是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
科学的办学定位中只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以凝炼的办学理念为基础,用优势学科来体现,用教师和毕业生来支撑,充分发挥校长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做到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办学理念,提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增强内部的分工协作,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定位就会科学,特色就会明显,学校就会有生机,发展就会有希望。
(转摘自http://netedu.xauat.edu.cn/jpkc/jglx/lw3.html)
·他山之石·
关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
一、明确办学思路,找准办学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是一个大学的办学之纲,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结合学院长期的办学历史经验,认真分析学院所处的环境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结构、科研状况、学科专业、组织保障,明确办学思想,找准办学定位。
我院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教兴国、科教兴冀的需要,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河北,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为河北及张家口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院办学定位的具体内涵是:
1、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我国高等学校在办学类型上基本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是恰当的。
2、培养目标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高等学校按照人才培养类型分为三种类型: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我院确立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各专业课程设置中,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适用性,同时也充分注重介绍有关本学科、本专业的国内外新信息、新技术,使得课程内容既有普及性,又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好、学习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河北,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我院建校历史已有57年,在这57年中,有2年归属于察哈尔省,有2年归属于华北行政委员会,有4年归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有49年归属于河北省。基于这种历史,我院的毕业生主要工作在河北省,但在全国各地也均有分布,特别是在华北京津地区,广泛活跃着我院毕业生的身影。从办学地域上看,我院一直在张家口办学,张家口地处冀晋蒙交界地区,我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面向华北特别是冀晋蒙地区,具有针对性。从行业范围上,我院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以建筑行业为主的行业服务方向,特别是在1954年5月成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后,成为华北地区建筑行业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所以,确定我院的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河北,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是非常准确的。
4、学科专业定位: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学的学科专业定位是指大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学科专业方向,可以分为综合、理科、工科、文科、师范类等。我院现有的学科和专业方向,分属于工、管、理、文四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类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78.57%,基本上覆盖了河北省以建筑业为主的城乡建设产业。据此,确定我院的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工、管、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
5、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历教育中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三个层次,在学位教育中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这个定位是指学校要在学历或学位的三个层次中选择发展方向,同时选择多个学历或学位层次时,一般也应确定占主导地位的办学层次。我院目前尚未开展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在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关系上,目前无论从专业设置还是从招生数量上看,都是以本科教育为主。
6、办学特色定位:弘扬我校“艰苦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彰显我校“突出建筑,注重实践,强化素质,立足应用”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它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办学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我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朴实、勤奋进取”的校风,凝炼成“突出建筑,注重实践,强化素质,立足应用”的办学特色。
“突出建筑”是指我院办学50多年来,始终服务于建筑行业,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知名教育基地,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仍然要坚持这一特点,为建筑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注重实践”是指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在我们的毕业生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强化素质”是指我院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业务学习氛围、素质拓展氛围、严谨管理氛围;我院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制度,受到了团中央、河北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由于毕业生素质较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全省高校前列。
“立足应用”是指我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毕业生大多面向生产、设计、施工第一线。据统计,河北省县以上的建筑设计、施工企业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50%以上是我院毕业生。我院已成为河北省建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被誉河北省建筑业的“黄埔军校”。
7、办学规模定位:到2010年,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200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10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达到8000人;到2015年,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500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500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达到10000人。发展规模定位是学校对办学规模作出的界定,是数量目标的定位。学校的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密切相关。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一个合适的办学规模,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又要确定一个科学的时间表和具体措施。按照我院“十一五”期间建设与发展计划及2015年目标规划,确定了上述办学规模。为实现上述目标,学院规划中制定了具体的保证措施。
8、发展目标定位:逐步把我院建成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工、管、理、文、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研究生多层次培养,具有一批省内一流学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型建筑大学。办学要有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进行全校的建设。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之后,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在战略目标定位上,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所以战略目标的定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鹜远。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情况,我院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与发展计划及2015年目标规划》中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推进“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提升办学水平,逐步把我校建成以建筑产业类学科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生、研究生多层次培养,具有一批省内一流学科专业的建筑大学。
(二)制定实施全面有力的保证措施,确保学院发展目标的实现
1、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证。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强学院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营造班子内部团结信任良好氛围,努力改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讲话精神,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加强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建设,继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加强统战工作,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积极为民主党派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理论宣传、教育、研究力度,统一思想,提高素质,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2、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奠定思想观念基础。
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先导,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顺利发展的前提。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统筹学院各项工作。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学院党政主要领导认真履行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以教学为中心统筹学院各项工作。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加大教学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在学院各项工作中,保证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有效落实。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观念,正确处理各方关系。要认真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规模服从质量,结构有利质量,效益来自质量。为保证质量,要始终注意适度发展规模,合理调整结构,保证学生、师资、投入、基本办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工程,改革教学方法,规范教学管理,保证办学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必须突出教师在办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必须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为学生素质提高服务,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必须坚持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决定发展,创新成就未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继续立足对学生思想、文化、专业、身心素质的综合培养,实施思想教育工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学生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组织教师、本科生联合编队,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人文和科技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业务学习氛围、素质拓展氛围、严谨管理氛围。
必须坚持从严治学思想,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要始终把从严治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使教师正确处理教学科研、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使教学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注重学风考风建设,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同时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和学术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思考,严谨的学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积极制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修订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既注重增加教师数量,又注重提高师资质量;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制定制度,出台政策,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抓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加强培养,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尽快过好教学关。
4、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彰显学科专业特色。
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要彰显我院“突出建筑,注重实践,强化素质,立足应用”的办学特色。注意抓好传统特色专业的改造、创新和提升,加大对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力度;整理、汇编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继续做好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制定并实施院内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办法。建设好申硕学科,继续加大申硕工作力度,做好硕士授权单位申报和硕士点申报材料的整理汇编,并力争在申硕方面有突破。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继续做好独立学院申办工作。
5、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提供科技支持。
2007年争取在省部级重点项目以及国家级项目上有所突破,省部级项目立项超过8项,国家级项目2项。争取院外纵向科研经费50 万元,横向合作经费60万元。积极申报各级科研奖励,争取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厅局级奖励15项。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争取成立3~5个具有专业优势、研究基础和社会应用前景的研究所,培植和筛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成果,通过科技贷款、横向合作、引入股份等多渠道筹资实现科技成果向科技产业的转化。年内召开学院科技工作会议。
6、加快新校区建设,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奠定物质基础。完善新校区一期工程,在9月底以前全部竣工,为迎接教学评估创造优良环境。二期工程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实现学院发展目标创建良好环境。
以改革为动力,继续推进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管理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后勤服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教学改革。继续做好对原有规章制度的集中清理、修订、完善工作,进一步加强对财务管理、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后勤等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建设节约型校园。
积极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和科学决策,维护师生合法权益。重视发挥教代会、工会在学院民主、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切实使教代会、工会成为教职工参与学院发展决策的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它们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及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着力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教育、引导、服务青年的作用。
重视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安全消防设施。加强保卫队伍和制度建设,完善学院突发公共卫生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和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争创“安全文明校园”。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扎实做好老干部工作,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进一步改善老干部活动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院改革发展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重视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就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察民心、体民意,从师生急盼的事情做起,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加大投入,改善教师、干部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条件,抓好伙食工作;提高家属院物业管理水平。
(转摘http://wwt.hebiace.edu.cn/col8/col22/col1040/col1043/article.htm1?artid=6330)
对闽江学院应用教学型大学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思考
陈永正
按照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和学校具体安排,在学习调研阶段,我以“应用教学型大学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为课题,和党政办、教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有关部门先后在中文系和电子系等基层教学单位开展专题调研,与10多个系(院)的党政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就应用教学型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在全校形成应用教学型大学办学理念的共识、我校目前在围绕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特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根据我校办学定位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和完善应用教学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海西“两个先行区”和省会中心城市的意识和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座谈。调研过程中,基层领导和一线教师都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有充分的认识,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热情,针对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等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通过调研活动,我们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使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在以往实际工作积累、理论学习,以及班子成员和课题组的工作实践、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收获,将我思考在此作一个汇报:
一、 要进一步明确闽江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1、办学指导思想决定办学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一所学校的行动指南,是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建设学校的设计规划,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指针,它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又是学校推进建设发展的思想先导;既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又经受各项工作实践的检验。可以说,办学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战略规划中,体现在毕业生的社会贡献上,体现在科研成果里,以及全体师生的理解和行动中。在我们进行办学定位前,要先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2、闽江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2004年,学校审时度势,在《闽江学院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教育战略,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2006年,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接轨,学校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基础上,修订了发展战略,出台了《闽江学院“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规划》中,学校重申了“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教育战略,提出闽江学院“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全面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战略,全面推行“质量立校、特色求新、创新取胜”的办学方针,以建立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为目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的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从而实现闽江学院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高效益。
3、进一步提炼闽江学院办学指导思想
在调研中,许多教师都表示,过去几年里,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办学指导思想要统领学校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应该更具战略性、宏观性、全局性。大家认为有必要对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予以提炼,以求准确、到位、简洁、明了。
在今年3月底召开的中共闽江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党委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四年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全面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战略,以爱心为主线,以建立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先导,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宗旨,突出重点、体现特色,提升层次、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和提升。
办学指导思的提炼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有如下几点:一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 引领先进文化;二是要体现本科大学意识;三是要体现与省会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地位(不仅仅局限于福州市);四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要与省会中心城市经济产业和社会事业相呼应,突出“按发展需要培养人”,体现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五是要体现学校及其前身两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风气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经验;六是要体现闽江学院及其前身两校的历史发展、办学成果和自身的办学条件。闽江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扎扎实实地达到本科教育的规范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特色,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自身职能使命、所处历史阶段、地域空间以及服务面向的特点。
二、应用教学型办学定位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相适应
办学定位是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化。我校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已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办学定位,概括起来就是“应用教学型大学”,它介于传统的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这是和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相一致的。高校的办学定位可以用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发展目标定位等要素加以描述。在《“十一五”规划》以及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校目前的实际,闽江学院办学定位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十一五”规划》中已有论述)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保持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以及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国际化、能创新、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实践一线与基层,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定位:夯实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植新兴学科,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的基础上,统筹建设经济、管理与法律,中外语言文化与文学,数学与计算机,汽车与电子,地理与信息,生物与化工,服装与艺术等七大学科群;按照人才市场需求设置本科专业,重点办好计算机、电子、汽车等工科或高新技术专业以及服装、艺术等与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提升历史、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专业,发展经济、管理和法律等专业,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寻求新的专业增长点,创新课程体系。最终形成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面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对外开放和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福州、面向福建、辐射全国、逐步走向境外与国际,为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提供应用型技术和智力支持。
发展目标定位:达到并巩固在福建省内同类院校中的一流水平,力争成为在华东地区同类院校中有广泛影响、全国省会中心城市同类院校中有较高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是办学定位的核心。“应用教学型”就是我们的类型定位。要理解什么是“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首先要弄清什么样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具备比较深厚的科学基础理论,对相关领域或者实际状况比较了解,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领域的优质人力资源。“应用”是指学校的办学导向而言,“教学”是指基于学校承担的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而言,通俗地说就是介于传统研究型本科教育与职业型高职高专教育之间、兼具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长的新型本科大学。此类大学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并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方式,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促进理论研究向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的转化。其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更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而是为生产实践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基于我们学校的办学传统、服务面向、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水平和所处的层次,“应用教学型”的办学定位是准确的(当然,办学定位的科学性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办学定位不能停留在宏观描述,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而言,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不同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是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如何确立与完善?等等。
三、对闽江学院办学特色的初步探索
1、正确认识“办学特色”
所谓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良的、持久稳定的、被社会所公认的发展方式或办学特征,具有优质性、独特性、历史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性。它是其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的集中的体现,对支撑办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要正确认识办学特色,就要纠正实践中对办学特色的认识偏差。首先,特色不等同办学优势。特色与优势相近,但又有区别。优势是强于同类,特色是区别于同类;优势有着不可替代性、先进性、实践性、推广性等特点,而特色有着排他性、独创性、超前性、示范性等特点。但二者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优势可以转化为特色,特色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其次,特色不是办学成就。每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会取得一些成绩,都会有所发展。总结办学特色,应该从取得的办学成绩入手,但不能停留在办学成绩上。再次,特色不是学校定位。科学定位是办好任何一所学校的前提和基础。总结办学特色,离不开学校定位,但学校定位不等于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可用两个标准来判断:第一,是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二,是否达到社会公认的程度。
2、关于“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八大一级指标之一,与其他七个一级指标不同的是它没有二级指标和观测点。《方案》明确提出,“特色项目”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学校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对上述要求,我的理解是,第一,特色项目的落脚点体现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上,反映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毕竟,我校本科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有限,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还不能称为本科教学工作特色。第二,特色项目是经过长期办学积淀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具有多年一贯的实践效果,并由此得到社会公认。它与特定的办学理念相联系,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办学优势的选择与创新。第三,特色项目具有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功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所以,它不是局部的暂时的,但可以通过局部过程或环节来体现。第四,特色项目需要有实践作支撑。因为它是评估本科教学水平的“过去完成时”,而不是“将来时”。总之,特色项目是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双重探索的结果,特色的培育决非一日之功,实践效果要得到公认,必须体现一个“特”字,其根本在于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效果上。我们从各个学校已经总结出来的特色项目看,它们中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与理念有关的,与学科有关的,与教学有关的,与管理有关的,与校园文化有关的。有评估专家还为特色项目提供了量化的可操作标准:(1)具有历史积淀,老校应在10年以上,新校应在5年以上;(2)对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有直接支撑作用;(3)有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持;(4)有较为广泛的区域影响和知名度;(5)受益面较大。
3、努力探索闽江学院办学特色
特色源于积累,特色彰显实力。如何挖掘、提炼与总结办学特色是全体师生重新认识学校、谋划学校未来的重要工作,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广泛参与,教科所、评建办人员的精心研究和学校领导层的科学决策。
闽江学院组建至今,实现了学校“平稳过渡、顺利合并、打好基础、完成初创”的目标,学科专业架构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整,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本科专业37个。各系(院)也在各自领域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例如,一些系(院)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对培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设立了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的系(院)重视学科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的系(院)特别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扎实地开展第二课堂和通识教育等。虽然,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还不能称之为办学特色,最多只是“亮点”,但是这些亮点如果认真加以培育很有可能成为办学特色。学校组建后经过7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亮点之一: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如服装系正在探索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三个“零距离”和三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并通过完善教学条件和实习(训)基地建设,为本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硬件基础。地理系紧跟市场发展需要,在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创立信息化地理科学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方面,重视地理科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应用层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尝试实现分层建立地理教育的新体系,着重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地理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的特色,突出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地理专业人才的人格塑造等教学教育目的,较好地实现了由原来单纯的基础师范教育向应用教学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招生就业处和部分系(院)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调查结果来指导我们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述实践如果能在校内广泛开展,那么这一亮点就可能成为特色。
亮点之二:扎根于海西与省会中心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之中。闽江学院继承了师范专科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架构比较完整。在现有的学科中,既有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学科,还有弘扬省会中心城市教育、文化服务的基础学科。37个本科专业中,理工类、文史类平分秋色,8个师范类专业(含5个师与非师兼招专业)。这相对于省内其他同类高校而言是一个相对优势。今后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与在榕高校展开错位竞争,进一步凝练特有的发展方向,汇聚稳定的人才队伍,配备相应的条件设备,形成应用型研究的文化氛围和机制,一定能够在海西和省会中心城市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
亮点之三: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合作办学平台。虽然我们目前的合作办学项目还只是高职层次的,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早,已经搭建起比较广阔的平台,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培育模式,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例如,我院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已获准更名为软件学院,今年将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和专升本学生。其教改、实训方面成果已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成为全省软件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正在筹办全省软件实训基地。爱恩学院作为全省唯一经教育部确认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国外大学输送了优秀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生源,办学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坚持合作办学的思路,不失时机地促成合作办学在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广泛开展,再悉心培育,一定会成为闽江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闽台高校“分段对接”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今年,本科层次的闽台合作项目将有望迎来第一批生源。
四、闽江学院成为一所合格的应用教学型大学的努力方向
我校本科教育的办学历史不长,尚未经过评估验收,与合格的应用教学型大学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教育的需要,“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数量、质量及整体结构还需要不断改进;学科专业发展不够平衡,学科专业特色不够突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水平科研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相对滞后,服务海西和省会中心城市的能力还不尽如人意;管理机制改革不够深入,校、系(院)两级管理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们要积极探索,在几个方面多下工夫:
1、宣传发动,形成共识
要广泛宣传,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办学思想讨论,参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了解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过程,需要一种科学的教育哲学来指导,只有集思广益,不断加强研讨,才能辨明方向。大讨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深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全体师生加深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认识的不可逾越的环节。学校可以在校报、学报开辟专栏,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讨论甚至争论,引发对更深层次的办学理念问题的思考。要形成建设应用教学型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并在全校形成共识。从专科办学到本科办学是个质的飞跃。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入手,树立从专科教学理念提升到本科教学理念意识的转变,进一步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质量标准。
2、明确定位,科学发展
要多了解和学习其他院校好的做法,明确校、系以及学科、专业定位。
(1)要不断调整应用教学型的学科专业结构。目前,我们的学科专业整合尚未完成,分布还比较零散,距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七大学科群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既要注重学科专业自身的自然生长,又要努力做到学科专业链与地方主导产业链的对接,从单一的资源导向型办学向需求与资源导向相结合型办学转变。招生就业部门和各系(院)要把福建省和福州市主导产业的业态变化和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追踪、研究和服务的对象,为学科专业的设置与改造提供更科学更有力的依据,应该根据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形和求学者的升学意向,适时调整专业及招生人数。
(2)要加强院校研究。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就要组织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院校研究队伍。各研究者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来研究探讨学校、系(院)办学定位,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教学改革为例,必须对真实的教学状态有准确的统计和分析,才能够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改革,这就是院校研究的用武之地。
3、找准目标,狠抓落实
在明确定位后,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全力以赴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准备,落实各项措施,并使之常态化。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本科教学质量。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形成学生评教、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的常态评价机制,制定严格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程评估标准、专业质量评价标准、系(院)教学工作管理评价制度、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刚性规范,规范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学生学业自我评价机制,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与条件。
4、制定政策,有力推进
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要求,制定各种规范,调整政策,鼓励创新,支持应用型研究和团队合作研究,适应发展需要。要加强应用教学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的师资队伍结构看,学历结构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带领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素质型的一线教师十分紧缺。在继续引进高学历人才的同时,应当利用省会中心城市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把眼光投向企业、科研院所,不拘一格地聘用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型人才,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迫切的需要。
5、因材施教,创新模式
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培养上。培养效果,不仅要看就业,还要看岗位,看层次,看创新能力。
(1)要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应用教学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法、教育管理体制等教育变量的系统组合,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一般可以理解为培养目标的设计、课程的选择与安排、实践教学、评价等环节的组合。以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为重点,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数字化、外语教学标准化、实践教学创新化。推行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着力打造以教学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育人环境、塑造人格魅力的人文环境、严谨求实的科学环境。
(2)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关键的就是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以教师教育专业为例,我校的前身之一是师专,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应该是我校人才培养的传统特色和优势项目,而且教师也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大力兴办教师教育完全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但是在教师的培养多元化、职前培养高学历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我们满足现状、沿用传统师范的培养模式而不图创新,我们的优势就会逐步丧失。尤其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改革要回到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有生机和活力。为此,必须调整高师课程设置,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使见习、实习经常化、制度化,以丰富学生的“教学临床经验”。
6、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要在探索过程中,借鉴、推广系(院)的好做法,相互促进,提高整体影响力。要坚持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的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坚持对外合作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对外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示范效应、窗口效应,引进国内外院校、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水平师资、资金等)服务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接轨,扩大闽江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除了做好做强普通本科教育外,普通全日制办学还要依托继续教育资源平台,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成人和继续教育与培训,特别是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提供职后培训机会,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7、持之以恒,不断完善
要认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断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完善自身建设,逐步提高办学水平。要完善适应应用型办学的基本条件建设。我们在发展规模基本稳定后,越来越迫切地感到优化结构、共享资源、提高使用周转率、满足需要的内涵发展十分必要。以图书资料为例,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在数量上达到评估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在结构上充分做到资源共享、满足需要,努力提高图书流通率,用最经济的办法提高图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实验室也是如此,必须科学测算学生数、课程量、实验场地和设备的合理比例关系,通过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解决资源结构性不足的矛盾。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还在继续深入。我们将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加强调研,努力探索并逐步完善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以及办学特色。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思路清晰、工作到位,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实现应用教学型本科大学的战略目标
(转摘自http://www.mju.edu.cn/kxfzg/html/200905/5/20090505144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