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与研究动态2012年第1期(总第9 期)

信息类别:高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4-04-08 15:59:50 点击数:


 

 

 

 

 

20121期(总第9 期)

20123 30

 

 

 

 

顾问:肖善香

              主编:吴春晓

              副主编:彭香萍

              责任编辑:钟

 

目 录

 

●名校推介                                

台湾大学

 

●政策解读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同志谈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研究专题                              

☆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

☆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路径探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恰当定位与可持续发展

☆借鉴非均衡发展理论,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他山之石                                                ☆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以龙岩学院为例

 

·名校推介·

                                                                        

国立台湾大学(英语: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简称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之台北帝国大学,是一所创立于台湾地区的全科性公立综合大学,亦为全台湾规模最大的研究型大学。2008年被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评为全世界前200名的大学,位列第124名。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台湾大学与大陆清华大学并列第一名。

台湾大学的校训为敦品、力学、爱国、爱人。

一是“敦品”,即敦厚的品行。前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认为,一个社会里品行好的人多,这个社会自然健全;好的人少就很危险。青年是下一个时代的领导人,他们的品行在下一个时代必然影响很大。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与其责备对方,不如责备自己,责备自己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是不是守信。在政治上,立信是第一要义,在个人也是如此。说话不算话,必然不会有好结果。话到这里,他似有所指地说:“这一个时代,真是邪说横流的时代,各种宣传每每以骗人为目的,在宣传者不过是想用宣传达到他的目的,但是若果一个人养成说瞎话的习惯,可就不得了。人与人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团体与团体之间,因为说瞎话不能放心,社会上这个风气如果厉害了,社会就不上轨道。”这就是说,要想寻求真理,就不能说一句瞎话。如果大学生也养成说瞎话的习惯,科学发明与学术研究就可能造假,整个社会就会丧失诚信。所以他认为,“立信”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点,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的根本。

  二是“力学”,就是勤奋地学习。前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对自己的学生说:“在我这样年龄,一年就是一年,在诸位这样年龄,一年有十年之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觉得几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同学们的一辈子特别重要,因此万万不可松懈。他还说:“这些年来,大学里最坏的风气,是把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当作第一件重要的事,其实在大学里得到学问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证书乃是很次要的事。”这些话对于如今的大学生也很重要。

  三是“爱国”。 前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指出:“现在世界上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文化像我们这样久远而中间不断的,埃及比我们的文明古,但现在的埃及和古代的埃及并不是一个民族。印度的文明同样发达,但印度经过很多的民族的和文化的变化。现在世界上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了。”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辜负“我们这个文明先觉者的地位”。

  四是“爱人”。 前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认为仅仅爱国很容易流于空谈,因此还应该爱人。他引用“无侧隐之心非人也”的古训,要求大家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立志“走上爱人的大路”。

 

 

 

 

 

 

 

 

 

 

 

 

 

 

 

 

 

 

 

 

·政策解读·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构建全新育人格局

——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同志谈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201229,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此,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同志。

  问:《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制定的?这一文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作出全面部署,对实践教学、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类型的实践活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等方面也作了相应规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性文件。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先后四次作出重要指示。这次制定《意见》是在以往多个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新指示、教育规划纲要的新要求和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情况,着重突出实践教学,着力整合各方资源,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最终的印发稿。

  《意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这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新的历史起点,将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问:《意见》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经费投入等。请问《意见》最主要的创新点是什么?

  答:《意见》共15条,分别从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三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重点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形成工作合力、加大经费投入等。该文件最主要的创新点,就是紧跟形势要求,重在提出实际举措,重在抓好系统整合。

  提出实际举措表现为该文件出实招、求实效。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短板效应依然突出等薄弱环节,《意见》第二、第三部分从人才培养的规律出发,着力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该项工作的多项硬性措施,加强了分类指导,增加了可量化的工作标准,增强了可操作性,确保工作能落到实处。

  抓好系统整合表现为该文件促合力、重保障。《意见》明确了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加强了社会各方面资源整合,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这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均有创新、有突破,将促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问:《意见》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起点上,《意见》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力求实践教学工作取得新突破。

  对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意见》规定,各高校一要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二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三要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四要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五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的实践环节。

 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意见》规定,各高校一方面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

  问:除实践教学环节外,《意见》对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还有哪些要求?

  答: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三项主要内容。除实践教学外,《意见》还要求,各高校一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程,争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突出抓好国防生军政训练等;二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明确各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等基本要求,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力争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到重要节点有主题,重大活动有影响,常规活动有品牌。

  另外,对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意见》一是要求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并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二是要求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支持引导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三是要求高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全面开花的态势。

  问: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约2500万,做好数量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的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努力。《意见》第三部分对实践育人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力图切实推进和落实这项工作,强化各部门责任意识,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保障《意见》的贯彻落实,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形成合作机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部队及共青团组织等要加强沟通和联络,积极支持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大经费投入。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好学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加大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三是加强考核管理。教育部门要将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督促高校贯彻落实好《意见》的各项要求。

  问:《意见》对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学生实习实践作何考虑?

  答:企事业单位是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基地,我们一贯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意见》对加强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统筹性安排,指出要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意见》还指出,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强调了国家对企事业单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支持。

要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不断在税收、保险等政策层面上进行完善,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实践育人工作的责任。国家相关部门在税收政策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安排。例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对政府举办的职业学校设立的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由学校出资自办、学校负责经营管理、经营收入归学校所有的企业,对其从事营业税暂行条例“服务业”税目规定的服务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协商协作,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与企业的互惠互利,共赢发展。我们相信,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构建和完善全社会共同支持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研究专题·

                                                                           

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特色办学”的重要性    

1.实施“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实施“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挥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

3.实施“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破发展困境的现实要求

4.实施“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增强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特色办学”的着力点

1.学科与专业建设要体现地方性特征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就是服务于地方,因而办学的地方性本身就反映了学校的特色。要实现“特色办学”,抓住办学的地方性是最主要的路径。那么,如何抓住地方性呢?就是把它落实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一方面,地方生产、生活的资源差异和文化差异,使之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这是地方教育需要总结和传授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生产的普遍分工,地方资源和本土知识的开发,往往又形成特殊的产业和行业,需要培养本土人才为地方产业和社会发展服务。实际上,地方知识教育和本土人才的培养,能集中地突出学校的特点和亮点。

2.科学研究要立足于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科研是学科拓展建设的基础,科研成果要为教学所用,因此,科研具有强校作用。目前,有一些大学强调以科研治校,提出“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和思路。科研状况往往规范着学校的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通过科研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如何发展?就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地方院校由于人才、设备、资金、信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高端科技领域是不能涉猎的,如核工业等。因而,它们的科研立足点只能是着眼于地方资源和产业,抓住地方资源和行业优势,可以建立新的学科,形成学术生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专业,从而能够拓展自己的办学资源,构建特色并服务于地方培养人才,形成发展的优势和持续力量。

3.教育资源拓展和教学手段要体现个性化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比较优势就是有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地方教育资源。这个“资源”主要指地方生源、传统文化、特殊学科知识与技能以及地方产业、行业的环境等,特色办学可以在拓展和利用这些地方教育资源中形成。一方面,特殊的教育资源拓展和利用,它需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形式,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学科教育资源的新拓展,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实现,这也是体现教学手段个性化的方面和构成特色办学的内容。

4.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特色构建大学办学中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课堂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要素并不局限于此,其中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是重要方面。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富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许多大学把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特色办学”的内容选择上,理应包含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方面。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之一。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特色办学”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通识教育与专长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础目标,它反映为“厚基础,宽口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当前,许多大学通过低年级不分学科或双学位或学分制兼修等方式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体现。而专长教育是特色办学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它通过学科、专业以及特定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来实现。专长教育既指专业学习的个性发挥,也指专业教育基础上延伸的特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使学生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知识和形成特别才能。因此,“特色办学”要在一定的层次上落实为专长教育。但是,专长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而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生长。这样,“特色办学”应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长教育的关系,使学生的发展达到一专多能。

2.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与本土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关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在于能够拓展和利用地方本土知识和技能,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需要,以此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并上升到学科和专业的层次来建设,形成办学的地方性和特殊性。但是,对本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一般属于特定学科内容的拓展,而不是新学科的创立,如果能够建立学科,也通常属于三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或是学科内部的某个知识点或分支方向。因而在关联上,把它们归结为学科体系性的知识的把握,即把本土知识与技能上升到理论知识时,它往往要回到基本学科的层面上来,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实际上,比较地看,学校在专业教育上,学科知识教学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基础学科,本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能是基础学科的延伸。因此,“特色办学”可以延伸到对本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但是一定要处理好它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3.专业学科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体制,一个专业需要众多学科甚至是学科群来支撑,在学科中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专业学科处于核心地位,它构成了课程安排的主要内容。“特色办学”贯彻到专业教育和专长人才培养,就要加强特色学科的教学。特色学科可以是在一般专业学科基础上延伸,也可以通过交叉学科或建立新学科来体现。一般特色学科又要以本校的学术研究成果来支撑,既不局限于一般性的专业学科教育,但又不远离基本的专业范围,不能使特色教学游离于专业之外。因此,特色办学在学科建设上,要正确处理专业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关系。

4.人才培养规格的“全国面向”与“地方需求”的关系

大学人才培养是具有特定规格的目标指向的。一般而言,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和办学观念等都对人才规格的形成具有特定的规范和影响。但是,从人才培养的基本面向看,大学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它首先要有全国的共性和适用性,只是在服务于地方和行业上可以充分发挥特色办学的优势。此外,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地方院校要做大做强,也不能把办学的视野只局限于地方,也要扩大它的办学服务职能,从而其人才培养规格不仅要满足地方需要,也要有“全国面向”的谋划和实践。因此,新建地方院校推出“特色办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服务地方,但不局限于地方,应是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双向结合,即,要正确处理“全国面向”和“地方需要”之间的关系。

                          (转摘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曾羽 )

编者寄语:

制定发展战略是高校面向未来的谋划,学校战略立足点的选择包括如何对条件和机遇的把握以及发展机制的建构与利用,这样的选择在于突出优势,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更显重要。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竞争态势下,能否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它们的地缘、社会环境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特色办学”具有战略的重要性,要实现迅速发展,必须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办学特色建设。上文中作者认为实施“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在于办学理念的特色表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地方性特征、立足于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资源拓展和教学手段的个性化及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其实归根到底最终体现在一个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有特色,是否被社会所接纳。

 

 

培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路径探析

一、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培育办学特色的动因

二、培育办学特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办学定位的单一性

办学定位相似,主要表现为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实际,贪大求全,盲目攀高,急于求成。许多地方高校以提升办学层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专科学校想升本科大学,教学型大学想升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又想升研究型大学,并以办成“高层次、综合型、多学科和一流水平”的大学来制定发展战略目标。这种单一性的发展目标显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探其根源,主要是长久以来政府对高校的投资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学校的办学层次。由国家指定的重点大学在各方面都能受到优待,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很多时候也是参照重点大学的办学情况。在这种政策导向下,地方高校“只好拼命模仿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不断追求办学层次,希望跻身于重点大学的行列。”

2.学科专业设置的趋同性

一些地方高校不顾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脱离社会需求,只要是所谓的市场热门专业,地方性、区域性不强,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竞相增设学科专业,以至于重复设置现象普遍,结果不但没能形成新的优势学科,反而连原有的优势学科和基础学科也丢掉了。

3.“特色建设”混同于“一流建设”

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办学特色的定义、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外延等基本观点尚存在较大分歧,导致现实中一些地方院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出现偏差,误以为培育办学特色就是创建一流大学,办出一流就必须办出一定的规模,以至于在规模扩大及学科门类齐全等方面大做文章。事实告诉人们,虽然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一流大学都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但并不是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一流大学。另外,部分地方高校为了应对评估“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比较明显,其所谓的“特色”大多体现在个别专家的“精心凝练”上,或仅仅依靠几个项目、几个文件来完成。这种为迎合评估而匆促考虑的办学特色,更是背离了办学特色的应有之义。

三、培育办学特色的路径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往往更容易形成办学特色。但办学时间的长短与办学特色的形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悠久的学校未必都能形成显著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短的新建高校也非一定办不出特色。新建地方高校只要牢固树立特色化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自身独特的成长历程,就一定能在各自的层次类型中形成比较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1.找准位置,凝练定位特色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学校在办学类型层次、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办学定位是高校生存与竞争的方向和目标,准确的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正确分析自身条件及内外部环境,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层次定位、区域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上选择准确。作为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地方院校,在区域定位上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依据地方特定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准确定位,才能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办学目标,从而为培育办学特色奠定基础。因此,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办学定位的个性化是个性化办学的基石。

2.依托地域资源,铸造学科专业特色

建设优势学科是形成学科特色乃至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新建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科专业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不能全面铺开、面面俱到,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方针,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力量首先在已有或独有且相对优势的学科专业基础上进行,同时不断扩大传统优势学科的覆盖面,逐步推动学科专业特色的形成;其次,由于地方性、区域性是地方院校的第一特征,因此地域资源是新建院校铸造学科特色的重要依托。新建院校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科学地谋划学科专业建设;要瞄准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有计划地培养重点学科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并及时根据地方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应变,最终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结构。

3.立足优势学科,打造师资队伍特色

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代代教师的质量。”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学校创建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已有办学特色的传承者,又是办学特色发展的创造者。因此,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特色、科研特色等建设发展,需要有特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保障,这是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关键,否则学校的各项特色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新建院校而言,既要面对缺乏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的事实,同时还要应对学术骨干稳定和引进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院校更要抓住这个主体,实施名师战略,以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龙头构建师资队伍,同时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营造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把打造师资特色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4.大胆创新,孕育办学理念特色

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可见,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理想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它和办学特色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知行的关系,惟有创造性的办学理念才能指导创造性的办学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确保办学理念能够渗透到办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形成办学特色。事实证明,一所高校一旦有了创新的办学理念,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获得相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新建地方院校要确立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首先必须符合国情、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其次必须依据其地方性特征,把握一定时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准确分析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明确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办学特点,破除陈规、大胆创新,孕育出自己的特色理念。

5.坚持育人为本,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理念特色、定位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等最终要通过培养的人才来体现。因此,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换句话说,衡量学校是否有特色,归根到底要看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特色。如果学校培养不出有特色的人才,办学特色的培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新建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大特点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保证人才质量与特色,地方院校首先要根据地方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好地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其次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师资水平、学科特长及地域文化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创造性地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再次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打造人才培养特色。

                                  (转摘自《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10期 林雪燕 )

 

编者寄语:

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较短,起点较低,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研究水平、办学总体实力以及文化积淀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面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市场,如何提升办学质量与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是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升本后的地方院校要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态势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铸造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高校办学质量与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办学特色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建设。地方院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

品牌,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进而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恰当定位与可持续发展

      ──六盘水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思考

一、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

二、抓住区域优势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人文资源和经济基础,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特色建设的重要资源,也理应成为学校特色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六盘水是煤炭矿产很丰富的地区,对我省的工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立足地方优势、植根地方土壤,主动与地方经济资源和特色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而且还可以争取到地方政府对学校建设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有利于学校特色建设的社会公共氛围。例如,我院在省、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效整合省、市相关资源,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中的“国家煤炭清洁转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贵州省煤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大产学研合作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服务地方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生命线

新建学校的发展要坚持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始终走围绕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路子。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年,也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第一年,国务院已将六盘水市列为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城市,这为我校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校作为六盘水市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理应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我院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必须抓住学院的现有基础并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为切入点,通过围绕特色建专业群。比如,一方面我院紧紧围绕煤炭开采、煤炭深加工等地方特色产业链,先后与水城矿业集团、盘江煤电集团、六枝工矿集团、黔桂发电、水城钢铁集团等地方优秀企业联合开设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煤化工方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管理”等地方实用型(工程类)本科专业。另一方面通过延伸、拓展、融合、交叉,大力加强老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开发,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类型和教学体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选择科研课题,组织技术攻关,并尽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学院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也不能将自己完全局限于本地,要按教育发展规律,逐渐将自己融入全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系中,在各地区域高等教育中取得结构互补的作用,实现立足本地、逐渐辐射邻近区域、面向全省的目标。几年来,陆续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地方企业急需的、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人才。这样,既培育了学院的特色优势,又达到了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既有了当前的“显绩”,也定会有长远的“潜绩”,学院与地方共同做到双赢。

四、强化特色战略是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保证

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强大的生命力。凝炼和培育办学特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对学院过去办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的向往和追求。办学特色的培育绝非一朝之功、一夕之力就能成功的。在培育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要强化特色意识。我们要牢固树立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意识。要根据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校发展情况,进一步认真思考学院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从学校办学理念的树立、远景目标的定位、战略目标的规划、发展思路的确立、战略步骤的安排、战略重点的确定,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大学精神塑造等诸多方面,选准切入点,大力推进特色建设,以特色打造学校品牌,以特色增强竞争力,以特色赢得发展空间。第二,要坚持长抓不懈。培育办学特色既急不得也缓不得,既要克服畏难情绪,又要避免急躁情绪,既要加快步伐、稳步推进,更要长抓不懈、持之以恒。第三,要突出发展重点。培育特色就是突出抓重点,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培育办学特色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坚决摒弃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避免到处出击、四面开花,要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智力投入到学院的特色建设上来。

                      ( 转摘自《六盘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彭望书

 

编者寄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所确立的重大战略思想。地方高校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既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高度来考虑,也要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角度来思考。办学定位问题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中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一类特殊的办学群体,有其特殊的成长历史和发展前景。近二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二十年,在这期间,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已超过300所,占到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30%,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是学校制定建设规划、做好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优势、体现办学特色的首要前提工作,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最基本的依据。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生力量的新建本科院校,更应站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准确定位、打造特色,不断致力于改革创新,改革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寻找合理的发展平台。而特色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生命力。但办学特色的培育绝非一朝之功、一夕之力就能成功的,这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绝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求大,不分轻重缓急,而应清楚自己的使命,找对方向,坚持不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类型高校的佼佼者。

借鉴非均衡发展理论,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一、非均衡发展理论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并针对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以赫希曼(Albert O.Hirschman)等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尚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能力,因而全面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地区差异的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它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观察,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极化效应”比“涓滴效应”的效果更显著,占主导地位,区域经济距离成拉大的趋势,这种不平衡表现在生产要素集中在少数点或地区(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可以获得较好的效益和发展。而在区域成长后期,“涓滴效应”变得更为重要,聚集经济向周围扩散渗透,并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非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先集中后扩散的思想,顺应了区域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为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模式,受到各国(地区)政府的重视。

二、借鉴非均衡发展理论,促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前有老校名校、后有高职和民办高校的双重压力,它们大都认识到发展办学特色是兴校强校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办学特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表面上,真正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非均衡发展理论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促进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但是非均衡发展理论毕竟起源于经济学领域,高等教育学领域不但要对其借鉴,还要有所创新,才能使其与高等教育实践相适应。

(一)挖掘学校特质,正确选择“特色点”。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增长极”(“增长点”)是指联系生产要素最多的关节,或者说能最快最大最好地带来经济效益的部门或领域。而高校以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为基本职能,其“特色点”的选择必须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生产质量密切相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尤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最重要的标准,更注重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特色点”,是指学校蕴含或隐藏的良性特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高校。每一所高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特点、生源质量、校长素质、教师素质、文化氛围、教风、学风、校风等方面,总有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地方,总有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并不是表现在整体上,而是表现在个别事项上。例如,一高校的整体水平虽然不高,但是连续几年都有一两位学生获得某项国家级竞赛的奖项;一高校有数位学生自主创业并获得成功;一高校有几位本科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一高校有几位学生舍己救人、英勇牺牲;一高校某位教师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法;一高校某位教师编著的教材深受欢迎;一高校调进一位有眼光、有思想、有魄力的校领导,等等,这些都是高校的特质。除了上述特质,另外一些高校特质是比较稳定的,例如学校的学科、传统、生源、社区环境、行业背景等。但是并非所有的特质、特点都能成为特色点。因为特色点不是一般的特点,而是特色创办的“触发器”,它的确定既预示着特色发展的方向,又象征着特色培育的“切入点”,还可能是学校改革的“突破口”。因而特色点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特色点必须把握几个原则。第一,需结合学校优势和传统。学校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任何学校特色的起点,都有一颗“种子”,但这不是一般的“种子”,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第二,需结合学校定位和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属于应用性教学型高校,具有应用性、地方性、大众性、发展性等特征,其特色点要在这些特点和定位的基础上寻找和选择,避免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相趋同,同时也要避免与同类学校相雷同。第三,需把握学校的主要任务和矛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而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任务和重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性知识的生产,因而要处理好学与术的矛盾,不能重学轻术。

(二)利用“极化效应”,初步形成办学特色。

特色点是相对独立的一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特殊性,并不是特色本身。要使特色点外显和扩大,就有必要利用“极化效应”,将办学要素集中在特色点上,重点发展、扩大优势,积极进行量的准备、酝酿质的突破。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点完成从隐性到显性、从点到线直至面的过渡,就预示着学校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如,某高校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活跃,偶有学生获得省级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学校选择此点为“特色点”,积极部署配套的文件、政策、经费、项目、团队、教师等支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这就是利用“极化效应”,集中资源、重点发展。学生经常获得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那么这所高校就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再如,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区的陶瓷制造业、合金制造业尤为发达,对相关高级专门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该高校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设置或扩大了应用性强的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工艺设计等专业,开设了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方向,并创造条件、集中资源,重金聘请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人才,花大力气重构实践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拨出大笔专项经费建设包括实验室、实习室、实训室、模拟中心等在内的大型现代实验平台,学校领导以身作则,积极联系当地公司企业,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实习基地,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研项目,涌现出一大批显著的科技成果,进一步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企业技术骨干。此时,也完全可以说这所高校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其集中资源、重点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利用“极化效应”、发展办学特色的过程。

(三)发挥“涓滴效应”,深化办学特色。

非均衡发展理论中的“涓滴效应”更多的是由一种生产要素到另一种生产要素、由一个部门或领域向另一个部门或领域的渗透和扩散,主要是一种平面、平行的扩散,不涉及由外到内、从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而大学作为一种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和精神生活的单位,是绝对不能缺少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凝练的。因而,办学主体要对“涓滴效应”的涵义进行延伸和扩展,才能将其他领域的特点顺利嫁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办学特色的实践中。办学特色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器物层、制度层、精神层。大学精神是办学特色更深、更高的层次,也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和核心。发掘特色点,初步形成办学特色一般都可以在特色的器物层和制度层得到体现,但是要真正形成鲜明的、深厚的、极富生命力的特色,必须有独特的大学精神的支撑。我们将“涓滴效应”的内涵进行延伸,使它具有潜移默化、由外向内渗透的意味,进而形成一种大学精神培养的方式。通过“涓滴效应”,办学特色由“线”和“面”扩散到“体”,达到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整体性、弥散性的效果。到那时候,办学特色已经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风格、一种深入到学校骨子里的“风味”,是绝对不会被轻易地抹去的。例如上文提到的某高校,它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只能算是初步形成了办学特色;如果该校以课外科技活动激活和带动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将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渗透和贯穿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逐步形成充盈整个校园的创新、开拓、实干的校风、学风,那么我们才可以说这所高校有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形成了有生命力的、鲜明的特色。

                                           (转摘自《文教资料》2010年第1期,李春梅)

 

编者寄语:

非均衡发展理论虽然起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其思想对另外一些部门、领域和行业的发展极富启发借鉴意义。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也可以借鉴其战略理论和战略思想为自己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情况和不发达区域有异曲同工之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相对“不发达”的地位,与名校、老校、研究型大学相比,它在资源获取、优先发展等方面不具备优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这些特点同不发达区域类似,它们不具备各项工作全面增长、各项目标同时达到的资金和能力能走面面俱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因而,在发展战略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可以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理论,走出不同于老校、名校的发展道路。

 

 

 

 

 

 

 

·他山之石·

                                                                        

 

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

       ———以龙岩学院为例

一、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分类

二、龙岩学院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

龙岩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基本构建了适应本科所需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办学规模适度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闽西红土地上近300万人口中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学校致力于“立足龙岩,服务海西,建设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开放式、教学型、应用型的地方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

结合地域性资源特点:通过征询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2009年8月召开的龙岩学院发展战略研究会上提议以“红·土”为龙岩学院办学特色的初步概括。“红”即“红色资源”,体现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红色精神文化;“土”意指“源于本土、植根于本土、服务于本土”,体现学校立足龙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及弘扬闽西客家优秀精神文化的区域特性。坚持“红·土”特色,就是以“红·土”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等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思路;坚持“红·土”特色,就是以“红·土”特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红·土”特色,就是以“红·土”特色渗透在育人的全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

1.传承古田会议精神,弘扬客家优秀精神文化,培育和凝练体现“红·土”特色的校园精神,为龙岩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红·土”特色是龙岩学院人对古田会议精神和客家优秀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龙岩是全国11个著名革命老区之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在闽西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先后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和一系列重要文件。在革命战争年代,龙岩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央苏区成立以前,闽西是闽粤赣三省边界红色区域主体;中央苏区形成后,闽西苏区的人口和地域占整个中央苏区的2/5左右,才溪乡还被当时中央苏维埃政府授予“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称号。革命先辈们在闽西的革命实践中产生了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核心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主要体现为: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自带干粮去办公”,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勤政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其实质是从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建党建军建政的路子。正如曾庆红在视察古田时所说,“成功从这里开始,胜利从这里开始。”龙岩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发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有力地促进了“红·土”特色的形成。

———闽西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客家民系的主要聚居地和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客属人的主要祖地之一。客家先民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闽粤赣结合部的大山中。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刻苦耐劳,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崇德尚学;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敬祖念宗,爱国爱乡”为基本内涵的客家优秀精神文化。这种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龙岩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深受客家优秀精神文化的浸染,使客家优秀精神文化成为“红·土”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

2.打造“红·土”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龙岩学院第二类办学特色即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项目型“红·土”特色正处在“茁壮成长期”,需要进一步精心培育打造。

———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当首先满足本地区确定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龙岩学院现设10个二级院(系),有27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融本科与专科、师范和非师范及继续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科性办学格局,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已有“预防兽医学”、“采矿工程学”、“民俗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英语”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即“预防兽医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基地即“客家学研究中心”;3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门省级本科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一个省级教学团队。当前,学校学科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重点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做强做大区域性、行业性特点明显的3个省级重点学科;二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地方性;三是加强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抓好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四是围绕完善学科专业的内在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科规划,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加快发展应用学科,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

———科研特色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层次提升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定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才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校的科研竞争力。创建我校的科研特色必须紧密结合“红·土”特色元素,一要大力支持与龙岩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二要打造红色品牌,积极开展与“古田会议精神”紧密相关的课题研究;三要加强客家文化研究。

———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特色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色。龙岩学院紧密结合“红·土”特色元素,打造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学校用红色教育资源特别是古田会议精神育人,制定了《关于开展古田会议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做好“红色”文章,打造“红色”育人品牌。与主题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网络思政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大力推进古田会议精神进校园、进党校、进团校、进学生社团、进学生头脑的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并试行“村官”实践,获得好评,被评为省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另一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坚持把市场需求、社会认可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龙岩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着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调整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为海西和闽西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社会服务特色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只有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才能有所作为。我校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龙岩学院服务闽西老区行动计划》、《龙岩学院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建设规划》、《龙岩学院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实施意见》,为龙岩市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服务。学校正在大力打造服务地方的载体和平台,与龙岩市七个县(市、区)、经济开发园区(工业园区)、企业分别建立“校地合作战略联盟”、“校产合作战略联盟”、“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畜牧兽医、食品加工、煤矿安全、区域规划、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与地方合作。学校不断地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彰显“海峡客家”特色,加强红土地文化研究和客家学研究,为海西和老区建设提供更好的精神动力。积极参与龙岩市打造“红土书香”品牌,为丰富闽西文化事业,促进闽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在继续教育方面,继续坚持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学校长培训计划;发挥“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的作用,加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的力度;继续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的在职培训工作,加大非学历的技能培训,为当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服务。

———校园文化特色

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深厚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凝练、培育、丰富和发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创建特色大学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传承古田会议精神,弘扬客家优秀精神文化,着力培育、弘扬体现地方特色文化、体现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校园精神;在学术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创建良好的治学环境,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正在运作成立政产学研紧密合作的“龙岩学院教学咨询委员会”、“龙岩学院科研咨询委员会”、“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四个委员会,推进管理模式的改革;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着力将闽西革命传统、客家优秀精神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文化之中,从“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红色土地,客家故乡”的校歌歌词,到镶嵌毛泽东手书体的校标、树立在校园中刻有毛泽东在龙岩期间创作的诗词文化墙、土楼式教学楼建筑,都寓意着作为闽西红土地上的新建本科大学注重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

                         转摘自《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李泽彧,温德才)

 

编者寄语: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文中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办学特色不会随着办学历史的延续而自然产生。与老牌本科大学比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与特色有关的诸多要素如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师生整体素质、服务社会能力等,达不到“优质性”的程度,较为突出的项目可以称之为“亮点”,还谈不上“特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发展方式,合理整合资源,积极进行培育和打造,将“亮点”打造成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良好的特色构成所形成的合力必然能够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特色强校”大有必要,且任重道远,现正形成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龙岩学院的办学实践是其缩影。明确办学特色的内涵,精心培育办学特色,既要着力抓好“理念型特色”,更要扎扎实实地凸显“项目性特色”,这是此类高等院校找准自己的类型与层次,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主要生力军的必由之路。